四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國內發布緊急「自肅令」,要求國民盡量在家中進行自肅不要外出,外出時與陌生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許多學校也因此停課或是改在家中線上教學。萬萬沒想到,隨著孩童待在家中的時間拉長,家庭問題一一浮上檯面。近幾月日本虐童案件比去年同期多了1到2成,兒童諮詢因兒童在家裡壓力過大需求量大幅提升,青少年傾向從虛擬網路中尋求認同,進而產生許多社會問題等等。當孩童回歸家庭,不再依賴學校或補習班的照顧、教育,日本經得起重拾家庭責任與功能的考驗嗎?

 

      日本Yamaha音樂公司開辦0歲兒童英語教育「English★Debut」,許多家長爭相將0歲兒童送進補習班接觸生動的英語學習,日本企業中提供3歲前0到2歲之間嬰孩的托育制度相較台灣友善許多,進而反映出日本家庭的「社會化功能」時常因提早將孩童送進托兒所、幼兒園而被其取而代之的常態。從小在學校、補習班成長的兒童,容易將大部分的安全感建立在同儕、師長之間,而非家庭,加上現代家庭幾乎喪失教育功能,全盤推責給學校老師,許多家長早已失去教育孩童、與孩童相處的能力,甚至可能成為加害者,在家進行自肅的受虐兒更加無力於脫離危險。

 

      日本舉世公認的優良教育體制與教育水準,因疫情的衝擊必須暫停或是延緩,隨即揭發日本家庭失能的慘況。心理學家W.Robert Beaver指出,失能家庭有六種類型,其中孤島型與代溝型強烈呼應日本近期因家庭所致的社會問題。孤島型中,家庭成員鮮少溝通,產生情感上的生疏與不安全感,孩童因而向外尋求認同感,或是患有物質沉癮的症狀,代溝型則是父母與兒女之間缺乏有意義的溝通,因此產生誤解,家庭成為孩童壓力的根源。在不健康家庭中成長的孩童,容易承受肢體或是情緒上的暴力,自尊心與自信心低落,產生焦慮、壓抑,甚至是憂鬱等等人格障礙。也許以往在同儕、老師的陪伴之下得以受到制衡,看似無事,一旦失去外在的協助,家庭問題隨即爆發,受虐、掛網、抑鬱等等社會問題逐一浮出水面。

 

      在托嬰、教育、陪伴、照顧淪為商品的社會下,許多家長似乎已經習慣將「家庭功能」外包給學校和補習班,每天早出晚歸的學童看似依循著社會規範與規律,殊不知家庭失能所導致的問題正一點一滴地在孩童與社會中萌芽,考驗著現今飽受新冠肺炎肆虐的日本家庭。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