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近連續失掉索羅門群島和吉里巴斯兩個南太平洋的邦交國,使得邦交國總數只剩十五個。中華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前,原有邦交國67個,退出聯合國後很快減為54個,到1975年更減為27個。此後,邦交國數在兩岸角力下雖有起伏,但大體上呈現遞減的趨勢。近年由於中共國力的快速提升,台灣在邦交國的競逐上,明顯處於劣勢。

台灣的邦交國一個一個的喪失,代表「中華民國」這塊招牌,也一個個被拆下。到如今,台灣在全世界就只有15個國家,可以掛上「中華民國」大使館的名牌。在非邦交國中,2019年7月31日我國最後一個保有中華民國稱呼的駐斐濟代表處,也在中國施壓之下,被改為台北商務辦事處。目前幾乎所有非邦交國就只能以「台北」代表處或辦事處為名。在中共參與的國際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會、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台灣則只能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等權宜名稱加入。其他如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國際民航組織等聯合國系統機構的活動,多只能以中華臺北的名義與會。

以上所談的乃是反映台灣目前對外關係的現實。聯合國目前有193個成員國,台灣的邦交國只剩15個,這些國家對台灣而言,都在天涯海角,多是小國寡民,且有的國家的領土和人口,甚至比我們的蘭嶼和澎湖還小還少。

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中華民國」這塊招牌可以公開亮出來的大概只限於這15個邦交國,在重要的國際組織或會議的場合,「中華民國」這一稱呼可以公開出現的機會,似也十分有限。台灣這塊土地普遍被稱為「台灣」,已是舉世的共識。美國的「台灣」關係法早就承認「台灣」客觀存在的事實。只不過台灣在非邦交國的駐外單位,可能是當地國在中共的壓力下,只能以「台北」代表處或辦事處稱之。

我們已經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問題是台灣該往哪裡走?什麼才是我們的自處之道?多年來,台灣在邦交國不多的環境下,我們的經濟還是持續的發展。去年台灣出口占全球出口規模的1.7%,仍維持第18名,反而是進口規模前進2名,來到第17名。再怎麼說,台灣在邦交國極少的情況下,仍屬一個經貿大國。此外,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111個國家和地區給中華民國台灣護照免簽證,40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落地簽的方式入境。再怎麼說,台灣有土地,有人民,有政府,有軍隊,也是一個道道地地的「國家」。

在專制集權的中共張牙舞爪,口口聲聲要以一國兩制併吞台灣的今天,中共已成為絕大多數台灣人最厭惡的對象。珍惜台灣現有的民主自由體制,已是全民共識。台灣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下,我們是否繼續維持現狀,邦交國再少,我們只要繼續拼經濟就好?還是除了拼經濟之外,再努力爭取更多的邦交國?如果我們選擇後者,什麼樣的國家名稱會較有利於爭取邦交國?「中華民國」嗎?「台灣」嗎?還是另有其他的名稱?說真的,台灣的身份是什麼,雖可由我們自己來定義,可是別人又怎麼稱呼我們,也並非我們自己可以單方面自我認定的。凡此種種,台灣該往哪裡走?皆是台灣人應該嚴肅面對與思索的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