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學生流行做什麼?在娛樂上也許是唱KTV在課餘時鐵定打工,在畢業前一年,思索「延畢」的可能性,則成了新趨勢。

 

根據最新調查,一百學年度大專延畢人數高達5.4萬人,比率高達19.1%,再創新高,且國立頂尖大學,延畢人數逐年大增,以台大為例,近六年大學部的延畢生都占該屆畢業生的兩成以上,而政大、成大也有類似情況。

 

延畢有幾種原因,第一,是因為修了雙學位,學分修不完,被迫延畢,其二是,為出國留學好好做準備,第三,不知道步入職場後要做什麼工作,找不到人生方向,先延畢再說。

 

如果是前兩種情況,還情有可原,但就怕存有第三種心態的延畢生越來越多,不但繼續使用大學資源,將稀釋高教資源,也使得投入就業人力下降,進一步影響台灣競爭力。

 

就曾經聽過不少真實案例,大學男生為了不想趕快服兵役,也還不確定該步入職場,或再拼一下研究所,正走到人生徬徨的十字路口時,就決定先延畢,用幾個月沉澱一下心情,再做最後決定。

 

並非要大力指責這些企圖「用時間換取空間」的延畢生,只是當延畢成為一種潮流時,建議各位不妨從「吸」和「推」的兩種角度,來看待此問題。所謂「吸」指的是,吸引延畢生的諸多好處,包括:可以繼續使用圖書館、享有學生優惠、有學生身分的保護即使沒頭路,也不用遭受異樣眼光……等等各種好康。

 

「推」的部分,核心問題就在月薪。自從金融海嘯期間政府推出22K補助方案後,不少企業老闆就認定大學畢業生只值兩萬二,對很多今年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來說,眼看薪水不漲、物價一直漲,更別提工作一輩子恐怕也買不起台北市的房子,失望感大升之際,「躲」在學校什麼也不做,似乎成了另一種逃避方式。

 

換個角度想,如果年輕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就會有更大動力加入職場。前幾天,在電視台碰到幾位梳妝的實習生,她苦笑著問我:「燕俐姐,我們是不是最倒楣的一代?明明工作也很認真啊,只因現在景氣差,動不動就被資方貼上不夠專業、不夠吃苦的標籤,薪資被壓榨到不行!」

 

她還算是幸運的人,因為家境小康,爸媽能負擔得起一學期5萬多的學雜費,而班上超過一半的同學,竟都申請助學貸款,一畢業就必須開始還債3040萬元,等於累積財富的起跑點上,就輸了同儕。

 

不過我認為,延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還不如正視惡劣的大環境,嘗試去處理。梳妝實習生回應我一個很妙、但又很心酸的答案,「對啊,現在很多大學生寧可去紐澳打工,時薪比台灣高很多,邊還學貸、放假還能遊玩。」這又反映出台灣低薪的悲哀了!

 

文:盧燕俐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