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廖蔚原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廖蔚原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東吳大學擬率先「週休三日」何也?

    2023.05.15 | 21:25

    近日在網路上引起熱議的話題,無非是「週休三日」是否可能引進到台灣?有民眾在公民政策平台上進行連署,很快地便超過5000份附議成案,這也使得政府必須得在兩個月內,也就是6/26之前給出回覆。週休三日制度是參考國外制度,在歐洲比利時、西班牙便有週休三日並配合獎勵制度;英國和日本也曾經做過相關實驗。不少實驗結果發現,這樣的制度有助於增加企業收益、員工工作效能。不過,也有不少人指出問題是台灣的長工時。週休三日影響面向多多這樣的連署之所以引起熱議,一部分原因除了高工時有感之外,更衝突的是台灣人對工作的既定印象,仍停在70、80年代,甚至更早所烙印下的勤勞、吃苦基因。可是在法國,勞工為了爭取各項權益,屢見不鮮的是採取上街遊行、機場罷工的方式,對於常到歐洲出差的旅客想必是感受深刻。也正是習於爭取權益,致使法國每月工時換算下來足足少臺灣約20個小時。而若將視角移轉到教育,會發現日本中學生上下學時間在早上八點之後、下午三點多左右,這使得學生可以參加社團活動培養興趣。這也讓不少人羨慕日本學子能有自己的時間安排,而不會有天未亮就趕早自習、一放學就往補習班趕,唸書時間長達12小時的特殊現象。標新立異的大學?有趣的是,東吳大學在今日5/15率先喊聲,直言若教育部鬆綁規定,願意成為首間週休三日之大專院校。這不是東吳大學第一次成為特例,今年的勞動節只有東吳全校師生跟著放假,原來校方是擔心外聘的清潔人員等單位,需要負責學校的運作,包含教室、廁所的管理。彷彿若少了工友們的協助,就無法順利教學。更令人羨慕的還包含無需補課,因為許多大學在週六也會有課程進行,若在週六補課則會造成衝堂問題,因此許多連假在大學是不需要補行上課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說到這裡便看見重點了!既然現況下的週休二日,學校都並非與制度同步,那為何還需要特意主張週休三日呢?畢竟學生的課程是自己安排,有人喜歡一整天都上課或都不上課,也有人喜歡平均分散在每週不同上課天。換句話說,不論週休幾日,課程的安排還是取決於學生自己手上。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所言,確實還有待評估,因為縱使提出了配合第三、第四學期的願景,也仍不禁讓人聯減少上課天數,卻不減少學費的做法,美其言是增加學習效益,實其目的恐是想幫助學校營收轉虧為盈。關於這點我們不得而知,只待政府與校方多方評估說明。如何看待這次連署?筆者認為,對於社會願意討論何種制度改善更好,是民主一大幸事。就像大學生安排自己課表一般,決定新的學期應該如何作息,社會也是如此,當高工時成為勞工和青年投入職場、銜接就業噩夢時,就應該試著改變。另外,我們更不能因為新事物的衝擊感過於強大,而放棄重新檢視、創造更好勞動環境的機會。凡是經過深思熟慮、備齊完整配套的好點子都應採納。究竟週休三日的做法是否就更有利於台灣,我想仍需持續思索更層面的可行性與困難。(筆者為東吳大學學生)
  • 投書 台灣需要擔心核電廠除役嗎?能源政策需關注的不是這個

    2022.08.19 | 16:44

    德國是怎麼回事?近日平面媒體報導了多國對核電立場的「轉變」,德國也被列在其中。德國公共廣播公司ARD在八月委外做了一份民調,根據能源知識庫摘述,這份德國民調顯示了「支持2022年底既有三座核電廠如期除役」只有15%,原因八九不離十與俄羅斯在今年入侵烏克蘭有關,證據是同份參考資料指出:「高達71%的民眾認同德國政府停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的政策目標」。不過這些數據的結論不會導向「德國人改支持核電」因為在另外兩項結果:「有81%的民眾認同政府加速擴展風電的政策」、「有61%的民眾支持政府擴大使用煤電之政策」顯示了德國民眾只是在俄烏戰爭擾亂下,想先確保供電結構能穩定,乍看之下才會誤以為德國民眾核電改觀,但這樣的解讀並不精確。公投後民眾已知的概念:台灣與其他國家條件不同回到台灣,為了降低風險天然氣多採中長約,原油也自2016年以後也不再向俄羅斯進口,因此較不易受戰爭影響。而去年底結束了包含重啟核四在內的四大公投,公投結果明確說明了台灣人的能源抉擇。不論是擔心核災風險、核廢料問題,或是贊同廢核減碳,經過那段期間的社會對話,民眾至少知道一件事,即台灣與其他國家條件不同,包含承擔核災風險能力,因此「多國核能立場轉變」仍並不能說明台灣需要延後除役核電廠。縱使歐盟為了達成2050碳中和而將核能視為綠能,也不代表核電沒有其他汙染,只是相對於核能造成問題,歐盟更擔心碳排放而優先凝聚減碳共識。總歸一句,台灣沒有任何理由去改變既定廢核規劃,因此無需擔憂!了無新意的錯誤提議核能不會是台灣人的選項,這是能源政策規劃,更是公投結果。我們尊重不同價值對撞,但若只要有一絲風吹草動就嚷嚷「應重啟核電」實在與哭鬧的嬰孩沒有兩樣,且並不是真正以台灣利益出發去討論。國外的能源政策固然值得關注,但正確做法應先解讀資料、判斷情勢,而非胡亂下結論,進而製造輿論假象,若再刻意為之恐失去討論的誠意。能源轉型可關注的新問題台灣現在應關注的能源問題有三。其一監督核二廠除役過程,應建立監督小組,讓民間環團與當地居民能揭露資訊,使整個除役過程受到監督,避免衍生其他環境與土地利用的爭議,更該思考核電廠留下的廢料問題。其二完善碳稅和綠電交易的配套與制度規範,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告2050台灣淨零排放路徑圖,台灣有比例過半的GDP來自工業產品輸出,其中製造相關產業是碳排大戶。在歐洲淨零趨勢與夏季熱浪影響下,未來勢必更加注重碳排問題,若小看這一塊則可能影響企業接單,進而衝擊台灣經濟。其三綠能之下的社會問題,以吳念真導演為旁白配音的節目《海中的一畝田》刻劃了西海岸辛苦的養蚵人家,高齡工作者在人口外流、老化的鄉村討生活,又因為風機而影響蚵田生計,政府應趁此機會加以關注沒落的產業,進而協助其找到更穩定的收入來源,避免受到能源轉型衝擊。能源轉型需要不斷討論和找方法,台灣才能跟上世界腳步並避免受衝擊,比起跳針空談重啟核電,理性的公民更該將眼界放廣,持續關注各種問題。
  • 投書 嘲笑柬埔寨詐騙受害者成最大諷刺

    2022.08.14 | 23:40

    詐騙臺灣人到柬埔寨打工的案件接連傳出,刑事局至今共受理超過200多件報案,以其他方式報案不計其數。詐騙集團以高薪當誘餌,把人騙到了當地再強制其做詐騙、從事性工作,再輾轉販售給人蛇集團賣器官、勒索贖金,若有抵抗不從就加以性侵、施虐,甚至割舌、放血棄屍,乃至於直接射殺,殘忍行為令人髮指。無能為力的悲劇,與看笑話的觀眾受騙的臺灣人多是年輕人,當中也不乏未成年的17歲少女。在網路上看到詐騙工作機會就上鉤,不料此行將是此生最大惡夢,不但護照被假雇主扣留無法回國,當地官僚也相當腐敗,報案還需先繳報案費,出人命就再說。同樣,臺灣的公權力對此也力不從心,現階段只好到各機場、娛樂場所舉牌宣導。解決方法似乎只能依靠受害上演電影般的出逃戲碼,才能逃出生天,這真的是部悲劇!畢竟難以抹滅的傷害已經造成,他們只求後續不要再有人上當。除了性侵、施虐,柬埔寨詐騙集團剝削受害者的例子還有很多,而對於臺灣人被騙的原因,我們知道的太少。有人說「是這些人也太笨」、「這麼蠢,不用救了吧?」,更有網友在一篇關於販售器官價目的報導底下留言「當中不包含大腦」暗指受害者愚蠢。受害者愚不愚蠢我不曉得,但可以知道的是,這樣的悲劇不只發生在柬埔寨。台版柬埔寨成最大諷刺就在柬埔寨詐騙案被相繼爆出時,台南市警方破獲了號稱南台灣最大的賣淫集團,查獲23名外籍受害者。警方指出賣淫集團控制外籍女子從事性交易,當中幾乎是失聯移工或來台留學大學生,出錢讓女子以合法打工或求學名義入境,進而操控他們出賣身體。我想你應該不會說出國求學是一件愚蠢的行為吧?這起被媒體稱為「翻版柬埔寨」的新聞其實格外諷刺,你怎麼樣也想不到台灣會和柬埔寨在方面有相似之處,何況這還只是「南臺灣」最大,那其他地方呢?我不曉得。根據勞動部109年的資料,外籍移工在台人數達70萬人以上,女性過半。而外籍移工在臺灣受欺負情勢也早已不是新聞,輸入關鍵字,斗大的標題「狠虐移工逼吃屎還打斷牙」、「印尼移工遭軟禁14個月」、「被5雇主性侵血染床單」這些還只是近一個月的,有多少黑數更是不得而知。我們不需要去分析比對外籍移工在臺的犯罪率與受害數量,也不用比較柬埔寨詐騙集團跟南臺灣最大賣淫集團,哪一個更惡毒,重點是透過這兩起事件可以知道,這種詐騙犯罪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當我們訕笑受害者的不幸時,試圖想想臺灣的犯罪防治做得更好了嗎?認為受害者「愚蠢」只恐怕正是輕視問題的源頭。消遣受害者不會解決問題我不否認年輕人為了賺錢,過於掉以輕心、衝動行事,可是這並不代表他們的動機是應該被譴責的。隨著高等教育普及,人人都有一張大學畢業證書,你不花大筆學費便很難找到工作,或縱使你有一技之長,也難逃全球化之下,廉價勞力衝擊臺灣市場,我想這應該就是社會學所說的「內捲化」。誰都對未來感到焦慮,都想找到一個生存之道,無數悲劇就會不斷發生。這是現代社會的問題,任何人都可能受害,至於解決辦法恐怕不是一句「不要這麼容易上當好不好?笑死」能解決的。
  • 投書 石斑魚營養午餐只能是為了自銷?

    2022.07.22 | 21:43

    7/22自由時報的頭條「全國營養午餐9到12月每月一餐石斑魚」。內文提及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表示,對於中國打壓石斑魚,這是兩全其美做法。看似政府為了自銷石斑魚,而讓小朋友「午餐解決」,卻也正好命中台灣的飲食問題。孩子今天吃什麼?癌症關懷基金會在2020年蒐集了兩萬餘份,針對國小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生飲食習慣的有效問卷。得知了學童最常吃的蛋白質種類為豬牛羊(26%),其次雞蛋(23%),第三魚海鮮(21%)。另外加工肉品(如火腿、熱狗等)集中在早餐。也就是說,學童大多攝取飽和式脂肪高、含有特殊胺基酸的紅肉作為蛋白質來源。這也難怪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紅肉列為「可能致癌物」!不過家長也無需太過恐慌,雖然攝取魚肉較好,但營養師也說了紅肉白肉均衡攝取最重要。所以當家裡的小孩真的需要趕早自習,因而放棄豆漿、荷包蛋而改吃火腿三明治+熱狗時,不如轉念想想他今天中午的午餐,或許就是omega-3含量較高的魚類也說不一定呢!「海洋子民」想像中的魚回想早期台灣的環境,魚湯是給病人補充營養的珍品。若您家中環境還可以,大概也有過夾著鹹魚配上一碗白飯或番薯籤的記憶。更甚之,十九世紀的台灣人,利用四面環海的地理條件,在全球交流頻繁的時代下,成為漁業、商業貿易重鎮。21世紀的我們,令先人嘆息的是做為「海洋國家」的子民,竟不再識得魚為何物。與大海的距離,從消波塊延伸到碗筷。《偽魚販指南》作者林楷倫,身為魚販早就點出問題,超市淨賣進口魚,處理好的魚肉塊,讓孩子們以為在大海中悠游的,都是包著保鮮膜的生魚片。海洋國家的飲食文化縮影,正逐漸在我們這代消逝。 賦予政策更多美意下一代的健康在他們營養午餐上,當你知道孩子攝取的蛋白質,多是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可能致癌物」時,您是否還認為政府加碼補助6億元,讓營養午餐補助每餐由6元增加到10元,偏鄉補兒童補助到40元;從五成偏鄉學校覆蓋率到超過九成覆蓋率還是浪費公帑嗎?你知道富含omega-3的魚肉,可以替代便宜致癌的加工香腸嗎?你知道讓我們的孩子能藉著「石斑魚政策」重新接觸魚類料理,進而認識海洋並延續食魚文化嗎?我不是營養師,我不是討海人,但這聽起來還不錯對吧?或許「石斑魚營養午餐」當初的考量真的不是從飲食習慣、海洋文化,或是孩子的健康出發,但這並不影響政策帶來的結果。抱著美意,重視這些教育與文化層面的思考,要比起去抨擊外銷問題,要來得深遠許多。
  • 投書 討論延長兵役前 應先思考青年為何不願當兵

    2022.03.16 | 22:17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這是上一代不想當兵的人,總是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現今或許已經較少流傳,但年輕世代如何看待「服兵役」呢?隨著烏俄戰爭情勢,國內出現是否延長義務役役期的討論。有人認為:「當兵是浪費時間,不如讀書工作。」有人大聲疾呼:「男生應該保家衛國,不該抱怨。」其實說的都有幾分道理。為何排斥兵役? 「服兵役」在青年的人生規劃中,確實是扮演著一種「打擾」身分,不論是求職上的不利益,或是職涯上的中斷,都令社會新鮮人手足無措。在我身邊對「服兵役」抱持負面看法的人,不外乎也是擔心剛建立的事業被中斷,因而有反覆申請延畢、休學、報考研究所,或為了讓體檢不過而「控制飲食」等作法。而對於家境清貧,又有學貸壓力的畢業生來說,畢業投入工作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兵役對於大學生從學校銜接到職場,確實是件麻煩的事,因此,青年排斥兵役似乎就不足為奇了。也曾聽過一些不同論調,認為「應不分男女服義務役」才能讓兵役更平權,也有人提出「男子一年役,女子四月役」的看法,這都可以再討論。至於網路上的伯伯阿姨所說:「好男兒志在沙場」、「當兵才是男人」、「草莓兵」這種既帶刻板印象,又「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言論我個人則十分不以為然。對當兵有所恐懼「服兵役」對於青年畢業後,銜接就業麻煩、也存在著平權質疑,除此之外軍中因為高壓環境,長官為了管教兵士,喜歡小事化大,找機會電新兵,凡事都要咆哮嘶吼,藉此樹立威嚴。服兵役於我們這代,最大的反彈無非是「不願服從權威」、「無意義勞動」、「擔心權益不被保障」三點。事實上我雖不曾服役過,但許多青年跟我抱持同樣的憂慮看待之。其一,「不願服從權威」「這裡是軍隊,是服從命令的地方,不是讓你有自由意識的地方!」這是軍隊中常見說法。教育家時常把「獨立思考」、「質疑真相」掛在嘴邊,而當我們這代年輕人,還在試圖理解這些話的意思時,卻得先去一個沒有思考空間的環境服役,這可怕嗎?這糟透了!自由、思考都是人類重要的價值,當兵卻迫使我們放空腦袋,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對於已經習慣批判性思考的現代大學生,如何適應「親愛精誠」?其二,「無意義勞動」「營區很大」是我對成功嶺的第一印象,管理營區免不了掃地、拔草,這是國軍為人詬病的形象。究竟在軍中還能學到什麼事?是許多人的質疑,若兵役延長,是否就能多學到一些實用技能?還是多拔幾個月的草?不曉得。其三,「擔心權益不被保障」網路上鄉民分享的當兵經驗,往往會見到有人說「遇到不當管教,打1985專線沒人會幫你,反而被挾怨報復」、「向長官反映只會被『摸頭』」、也有人擔心被霸凌、害怕成為第二個洪仲丘。當然上述這些事情,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年輕人都無從驗證,但也正是這個「無從驗證」,兵役才令人卻步。我們距離營中世界還太遙遠,但種種風聲常是先傳到耳邊。這也難怪有人拼命扳成扁平足,體檢前揉眼睛、點藥水,無非就是出於軍中生活的不信任。延長兵役前,可以這麼做戰爭的型態在改變,不再只是「槍林彈雨」,多了認知戰的「流言蜚語」。如果國軍的操練,能從操場拔草、立正敬禮,轉移到電腦教室,學習應對資訊戰、認知戰的能力,讓這些實用的技能,不只留軍營中,也能帶到民間。改善軍中環境,減少僵化陋習,也有助於青年對國軍形象改觀。如果在軍營能夠養成第二、第三專長,或許才是擴大國防戰力,青年樂見、順應時代更好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