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台海危機後最黑暗的時刻,台灣永遠不會放棄抵抗

    2022.08.03 | 18:14

    Pelosi會在今天傍晚離台,但對於台灣來說,一切才剛開始而已。軍方和政府正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隨著Pelosi的訪台,中國宣布週四至週日要以包圍台灣的方式實彈演習,演習範圍甚至與我國部分領海重疊。這是自1996年台海危機以來,台灣最接近戰爭的邊緣。然而現狀可能遠比1996台海危機更加嚴峻,單從1996所劃定的演習區來看,這次的範圍更加廣大。除了既上次演習範圍的擴大外,還增加了巴士海峽海域及花東外海,至於具體的演訓內容為何,是飛彈實彈試射?還是機艦突破騷擾?我們不得而知。在昨天一日之內,全合灣本島國軍單位提升至戰備狀態,外島守軍全部提升至臨戰狀態,全國海空軍基地戰機軍艦也都緊急起飛和出港。大家都以為戰爭離自己很遠,殊不知對於中國這種極權之流,戰爭是想發動就可以立即發動的。此時此刻回過頭來看親中立場提出的「和平協議」或「兩岸和談」,與〈最黑暗的時刻〉裡,張伯倫的「慕尼黑協議」與哈利法克斯的「歐洲全面和解計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結果論來看,這兩個動作給了希特勒更多的時間去換取擴張;而臺灣的和談派更像是毫無章法的投降派,不認清現實、無法從過往的歷史當中看清敵人的面貌,這些自以為的鴿派其實才是真正賣國行為。接下來的一週,可以說是台灣最黑暗的時刻。大家都在歷史的過程和共業中,犧性小我,確保這個國家的安全和大多數臺灣人的生活。最黑暗的時刻並不是失敗,而是在未知失敗與否前,就選擇放棄抵抗。
  • 投書 為什麼黃土水的《甘露水》對台灣的民主發展史來說至關重要?

    2022.04.19 | 14:22

    《甘露水》誕生於1921年,那正是「民族自決」雷厲風行於國際社會的年代。藝術家黃土水窮盡心力打造出了台灣第一座的裸體雕塑:一位女子昂然站立在蚌殼中,打開雙臂展示著無比的自信,它寓意著一座島嶼的新生,同時對於彼時台灣社會進步的期盼與想像。而《甘露水》戲劇性的後半生,更是象徵著一個時代下的窘迫與壓抑,正如台灣人走過的那段歲月,一度被捨棄、玷污,終於在百年後重建天日。而《甘露水》再次出現於世人眼前的經歷,可以說是台灣「轉型正義」的縮影:首先是「調查真相」,原本由仕紳家族守護封藏,透過團隊的尋覓,讓這封塵五十年的時代記憶終能公諸於世。再者是「除垢」(Lustration )工作,修復師努力將雕像陰部的刻意破壞的墨水淡化,以至於恢復過往榮光的過程。而我們也知道,儘管「調查真相」與「除垢工作」仍在進行,正如這些歷經威權時代的作品,仍有許多遭到破壞的文物已不可考,而它們就像轉型正義資料庫中的失蹤人口,永遠的消失而無從恢復名譽;而除垢工作也不盡人意,至今仍有許多威權的擁護者潛藏在體制內,試圖媾和外部敵人,蠶食鯨吞台灣的民主社會。當然,不僅止於《甘露水》。一百年前的林獻堂、蔡惠如作為台灣反殖民運動的領銜人,分別領導「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青年雜誌》,與蔣渭水的「台灣文化協會」,共同在政壇、文壇、藝壇從文化運動的深化走向政治運動的湧現,並孕育出了如陳澄波、陳植棋、李梅樹等藝術家。漸漸的,藝術家的責任,開始從美學的追求,過度到思想的解殖,為台灣的文化構建了新的藍圖。而這樣狂飆的年代,一直持續1949年便戛然而止,在那個我們無法想像的殘酷的年代中,藝術繼續作為一種力量,為了那些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悲憤而存在。誠摯的推薦北師美術館的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它的展期只到這個週日(4/24),一同瞻仰那個年代藝術家們的反抗與時代的脈動。 作者為研究生
  • 投書 台灣不會成為烏克蘭--分析台烏軍事力量的差距

    2022.03.07 | 10:20

    烏俄衝突已邁入第十天,至今為止已超過三千位平民在這場衝突中犧牲,而這場戰火再度掀起世界對台海衝突的關注,同時,台灣內部對於國防實力的懷疑也逐漸瀰漫開來。 軍事網站「全球火力」(GFP,Global Firepower) 公布2022軍力排名,台灣排名第21位,而第 22 位正是處於戰爭泥淖的烏克蘭,此項評比引起輿論一片譁然,許多人開始擔心,若是對上軍力排名第三的中國台灣究竟有多少的勝算?然而,雖然此評比台灣只高出烏克蘭一個排名,但就實務層面來看台灣可能超越烏克蘭許多。同樣是軍力排名,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2022的軍力報告將台灣排在第11名,甚至超越了澳洲、德國、以色列、加拿大等,台灣無論是在當前戰力或未來潛力都超過烏克蘭一大截。 根據雙方公開資料來看,台灣2022的國防預算達到168億美元,而烏克蘭為118億美元,兩國相差50億美元。軍隊力量上,台灣現役軍人為17萬人,相比之下烏克蘭為20萬人,然而若是加上預備役軍人,台灣目前的預備役人數大致在150萬人,而烏克蘭在戰前僅有25萬預備役,為台灣的1/6。 再來以海陸空三軍軍事實力對比。台灣空軍飛機總數為741架,世界排名第14位,而戰鬥機數量達到288架,其主要機型為F-16多用途戰鬥機,未來新購的F-16V也陸續列裝當中;與之相比,烏克蘭的總軍機數量為318架,其中戰鬥機數量為69架,遠遠低於台灣。 陸軍的部分,烏克蘭繼承了前蘇聯所留下來的裝備,在坦克、裝甲車、地面載具等超越台灣。以坦克數量為例,台灣陸軍擁有1110輛坦克,且大多是M60、CM12、CM11等美製冷戰時期坦克,數量上低於烏克蘭的2596台坦克。雖然整體數量上台灣在陸軍部分不如烏克蘭,但考慮到雙方地理位置上不同,烏克蘭的國土面積是台灣的17倍大,而台灣屬於島嶼地形,在陸軍實力上略遜烏克蘭實屬合理。 海軍力量上,烏克蘭與台灣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台灣現役有117艘軍艦,其中包含22艘現代化改裝的巡防艦,在反艦及防空皆有出色的能力,而台灣海軍也正在著手新型潛艇的開發及各項硬體的研制。相比烏克蘭為38艘軍艦,當中巡防艦更是只有一艘。因此,從力量及未來發展能力上來看,台灣海軍都遠遠超過烏克蘭。 綜上所述,烏克蘭與台灣的軍力差距不僅沒有旗鼓相當,甚至是有數倍的差距,而且,上述的分析是還是在沒有納入飛彈體系(防空及地對地打擊)及C4ISR(指揮、管制、通信、資訊、情報、監視和偵察)的情況下。 無論是地理環境、地緣戰略、經濟結構面上,台灣與烏克蘭的條件都大不同。台灣屬於海空戰場,是以科技主導的戰爭,另外,因為不需要派駐地面部隊,所以盟國要介入台海衝突的政治成本也相較烏克蘭低。所謂「有國防才有外交的話語權」,台灣現階段需解決的問題,是強化國防自主的能力,並加強全民國防的意識,才能在兵凶戰危的東亞地緣政治中站穩腳步。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生                                           
  • 投書 成為《時代革命》的見證者 記憶便是我們的責任

    2022.02.22 | 13:17

     走出影院,彷彿一切又回到了兩年前。當時大二的我緊盯著手裡的直播,希望與失望、憤怒與悲傷,與香港人一同奮力的抵抗著時代的墜落。如今,少年已經告別年少、要邁入另一個階段,而香港也不再是曾經光輝的香港。作為臺灣人,第一個花全副心力關心、參與的運動,卻是在彼岸的香港。如今回想,有太多的可能帶領我靠近這部紀錄片:比如我第一次見識到什麼是真正的白色恐怖,目睹一樁樁國家暴力在鏡頭前上演;比如11月的中大、理大,有太多和我年紀相仿的抗爭者;比如剛經歷2018,同樣面對親中勢力滲透的恐懼,深怕自己的家園將就此失守。《時代革命》的最後,鏡頭轉向臺灣的總統大選,那個當下有一種抽離感:我們真的有替香港守下民主嗎?1月11號的澎湃是真的,而香港情勢日益嚴峻也是真實的。我們憑什麼繼續喊著撐港?時至今日,把香港放在心上的臺灣人又還剩多少?既然我們被迫成為時代的見證者,記憶就是我們的責任。除了持續監督《港澳條例》的修法,各種移民政策、港人在台實務層面法制化的處理。我也希望,如果未來十年、二十年香港光復了,人們還記得曾經在香港發生的這場運動,屆時仍能拿得出資料平反、究責,讓威權在香港永不重蹈覆徹。記下這個時代,記下那些可敬的、可恨的面孔與姓名,我想看到有一天,《時代革命》的臉孔都拿下馬賽克,一個一個記下來,見證這個時代的無從選擇也無可迴避。「不是時代選中了我們,而是我們選擇站出來改變時代。」站在絕對的權力面前,人往往是很渺小的,即便最後可能徒勞無功,但我仍想用畢生的力量和極權鬥爭著。璀璨的夜景可能逐漸黯淡,未來香港的夜景將不再是維多利亞港邊的離地高樓,而是高樓之下— 一雙雙在中聯辦前牽起的手,散發出人性的光輝。電影《時代革命》將在2月25日於全台院線上映,或許你未曾聽說過這部電影,那可能是因為這部電影在下廣告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希望大家都能進戲院支持,談票房好像很庸俗,但票房本身,也是一種黃色經濟圈吧。
  • 投書 兩個觀察--回應國民黨對福食論述的缺失

    2022.02.09 | 18:25

    行政院昨(8)日召開「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記者會,宣布將以「三原則」、「三配套」,解禁已經管制10年的日本福島等五縣食品進口台灣。而國民黨也隨即召開記者會,試圖對執政團隊提出諸項質疑,其中兩點分別為「無視2018公投結果」及「未採取最嚴格標準」,而筆者認為兩個觀點皆存在紕漏。國民黨多次提及2018年公投來指控民進黨違背民意,強行通過日本食品進口,但此次宣布是「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改為「禁止特定產品進口」,從目前的「地區管制」方式轉變為針對品項進行「高風險管制」,以同步世界各國的進口標準。而在公投後,政府也暫停相關的措施,並著手進行風險評估及科學檢驗,十年來對日本食品輻射檢驗逾18萬件全數合格。2018年的禁止日本福島周邊食品進口公投,以779萬張同意票通過,具備一定程度民意基礎,政府也遵循公投結果,然而根據《公民投票法》第30條第6項所定:「經創制或複決之重大政策,行政機關於二年內不得變更該創制或複決案內容之施政。」的2年禁止變更期限已過,如今兩年期滿,加上科學證據、風險評估逐漸完善,開放進口並沒有違反公投法規定,該行政命令在合法性上無虞。去年1218公投,美豬進口這題的結果,一定程度的說明了台灣人對於行政團隊科學檢驗食安的認同,同時,在複雜多變的國際情勢下,台灣如何順利加入CPTPP等多邊國際組織,此時重新討論開放日本福島周邊食品進口,不僅合法也有相當程度的必要性。另外,國民黨智庫執行長柯志恩在記者會中,駁斥行政院採取的國際標準。以放射物質「銫-137」為例,行政院提出每公斤50貝克(Bg/kg)的標準雖然跟歐美日一樣,但並不是「最嚴格」的,因為烏克蘭、俄羅斯是以更高的40貝克為標準。敏銳的人一眼便能猜到,烏克蘭及俄羅斯訂定相對更高的含量,與過去在1986年發生的車諾比核災脫不了關係。事故發生後,大規模的輻射塵迅速擴散至車諾比的周邊區域,包括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即使30年過去了,車諾比外洩的輻射物質大多也僅達半衰期,意思是僅有原來輻射強度的一半,而考量國民長期暴露於放射性塵埃的影響,烏、俄政府有必要在食品安全上訂定全世界最高的標準。至於福島核災事件所釋入大氣層的總共輻射劑量,據日本政府估計,大約是車諾比核災的1/10,且大量放射性物質被釋入土地與大海。儘管兩起都是INES(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等級7的事件 ,但其受害情況和影響不同。截至目前為止,福島核災中僅有少數個案因輻射造成影響,而車諾比核災估計的總傷亡人數高達10萬人以上。日本與烏、俄食品輻射殘留容許值有所區別,但在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遍原則下,可以解釋成各國因地制宜的結果,況且,烏俄皆已開放日本北方四縣的食品進口,在全世界都採用國際標準和科學證據進口,只剩下台灣跟中國全面禁止時,在國際標準跟中國標準之間,台灣應該選哪邊?而中國國民黨又將如何選擇?保證食品安全是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義務,在自由貿易市場的規則下,禁止任何一項產品必須提出相當的證據。呼籲國民黨務必用理性科學的態度來審視福食開放的問題。作者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