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水》誕生於1921年,那正是「民族自決」雷厲風行於國際社會的年代。藝術家黃土水窮盡心力打造出了台灣第一座的裸體雕塑:一位女子昂然站立在蚌殼中,打開雙臂展示著無比的自信,它寓意著一座島嶼的新生,同時對於彼時台灣社會進步的期盼與想像。
而《甘露水》戲劇性的後半生,更是象徵著一個時代下的窘迫與壓抑,正如台灣人走過的那段歲月,一度被捨棄、玷污,終於在百年後重建天日。而《甘露水》再次出現於世人眼前的經歷,可以說是台灣「轉型正義」的縮影:
首先是「調查真相」,原本由仕紳家族守護封藏,透過團隊的尋覓,讓這封塵五十年的時代記憶終能公諸於世。再者是「除垢」(Lustration )工作,修復師努力將雕像陰部的刻意破壞的墨水淡化,以至於恢復過往榮光的過程。
而我們也知道,儘管「調查真相」與「除垢工作」仍在進行,正如這些歷經威權時代的作品,仍有許多遭到破壞的文物已不可考,而它們就像轉型正義資料庫中的失蹤人口,永遠的消失而無從恢復名譽;而除垢工作也不盡人意,至今仍有許多威權的擁護者潛藏在體制內,試圖媾和外部敵人,蠶食鯨吞台灣的民主社會。
當然,不僅止於《甘露水》。一百年前的林獻堂、蔡惠如作為台灣反殖民運動的領銜人,分別領導「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青年雜誌》,與蔣渭水的「台灣文化協會」,共同在政壇、文壇、藝壇從文化運動的深化走向政治運動的湧現,並孕育出了如陳澄波、陳植棋、李梅樹等藝術家。漸漸的,藝術家的責任,開始從美學的追求,過度到思想的解殖,為台灣的文化構建了新的藍圖。而這樣狂飆的年代,一直持續1949年便戛然而止,在那個我們無法想像的殘酷的年代中,藝術繼續作為一種力量,為了那些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悲憤而存在。
誠摯的推薦北師美術館的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它的展期只到這個週日(4/24),一同瞻仰那個年代藝術家們的反抗與時代的脈動。
作者為研究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