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昨(8)日召開「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記者會,宣布將以「三原則」、「三配套」,解禁已經管制10年的日本福島等五縣食品進口台灣。而國民黨也隨即召開記者會,試圖對執政團隊提出諸項質疑,其中兩點分別為「無視2018公投結果」及「未採取最嚴格標準」,而筆者認為兩個觀點皆存在紕漏。

國民黨多次提及2018年公投來指控民進黨違背民意,強行通過日本食品進口,但此次宣布是「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改為「禁止特定產品進口」,從目前的「地區管制」方式轉變為針對品項進行「高風險管制」,以同步世界各國的進口標準。而在公投後,政府也暫停相關的措施,並著手進行風險評估及科學檢驗,十年來對日本食品輻射檢驗逾18萬件全數合格。

2018年的禁止日本福島周邊食品進口公投,以779萬張同意票通過,具備一定程度民意基礎,政府也遵循公投結果,然而根據《公民投票法》第30條第6項所定:「經創制或複決之重大政策,行政機關於二年內不得變更該創制或複決案內容之施政。」的2年禁止變更期限已過,如今兩年期滿,加上科學證據、風險評估逐漸完善,開放進口並沒有違反公投法規定,該行政命令在合法性上無虞。

去年1218公投,美豬進口這題的結果,一定程度的說明了台灣人對於行政團隊科學檢驗食安的認同,同時,在複雜多變的國際情勢下,台灣如何順利加入CPTPP等多邊國際組織,此時重新討論開放日本福島周邊食品進口,不僅合法也有相當程度的必要性。

另外,國民黨智庫執行長柯志恩在記者會中,駁斥行政院採取的國際標準。以放射物質「銫-137」為例,行政院提出每公斤50貝克(Bg/kg)的標準雖然跟歐美日一樣,但並不是「最嚴格」的,因為烏克蘭、俄羅斯是以更高的40貝克為標準。

敏銳的人一眼便能猜到,烏克蘭及俄羅斯訂定相對更高的含量,與過去在1986年發生的車諾比核災脫不了關係。事故發生後,大規模的輻射塵迅速擴散至車諾比的周邊區域,包括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即使30年過去了,車諾比外洩的輻射物質大多也僅達半衰期,意思是僅有原來輻射強度的一半,而考量國民長期暴露於放射性塵埃的影響,烏、俄政府有必要在食品安全上訂定全世界最高的標準。至於福島核災事件所釋入大氣層的總共輻射劑量,據日本政府估計,大約是車諾比核災的1/10,且大量放射性物質被釋入土地與大海。儘管兩起都是INES(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等級7的事件 ,但其受害情況和影響不同。截至目前為止,福島核災中僅有少數個案因輻射造成影響,而車諾比核災估計的總傷亡人數高達10萬人以上。

日本與烏、俄食品輻射殘留容許值有所區別,但在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遍原則下,可以解釋成各國因地制宜的結果,況且,烏俄皆已開放日本北方四縣的食品進口,在全世界都採用國際標準和科學證據進口,只剩下台灣跟中國全面禁止時,在國際標準跟中國標準之間,台灣應該選哪邊?而中國國民黨又將如何選擇?

保證食品安全是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義務,在自由貿易市場的規則下,禁止任何一項產品必須提出相當的證據。呼籲國民黨務必用理性科學的態度來審視福食開放的問題。

作者為研究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