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劉純純(Clare)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劉純純(Clare)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明天別再來敲門》影評—打破瑞典精神中個人主義的迷思

    2021.12.26 | 02:41

    文/劉純純《明天別再來敲門》是一部彰顯瑞典精神的電影作品,其中想要打破的就是瑞典精神中「個人主義」奉行者的迷思。主角歐文(Rolf HolgerLassgård飾)年幼喪母,父親沉默寡言,父子倆極少對話,影響最深的便是在開車的途中,父親告訴歐文「開薩博(SAAB)車才是人生。」這也導致歐文從此將薩博當成生命中的信仰,一如瑞典精神那樣──近乎毫不講理的固執與堅持。瑞典薩博(SAAB)在二戰期間建立,原先是飛機有限公司,生產提供戰爭所需的軍機,戰後轉型生產汽車,追求安全性與操控穩定的最佳性,卻因太過務實,導致公司經營不善,曾於2011年底經歷破產危機,目前已由瑞典國債管理局長管,主要與瑞典另一著名車廠VOLVO一樣以重視汽車的安全性及實用性,也同樣是瑞典國寶汽車,塑造出瑞典人的國族精神認同。歐文與好友魯內(Börje Lundberg飾)漸行漸遠,原因竟是因為好友不再開「薩博SAAB」,轉而選擇開「沃爾沃VOLVO」汽車,從此處可以明顯看出,歐文的個人主義氣息濃厚,從人際交往關係層面出發,過度重視個人主義經常造成個體與群眾之間的衝突,從電影中這樣的「衝突」比比皆是,無論是堅持劃分社區的人行道,不讓車子進入;或者是緊閉自己房門,不讓他人進入,歐文扮演著奉行個人主義的孤獨者,於他而言,新鄰舊友全都是「一群白癡」,大家的生活都不如自己的有目標,整天漫無目的只會不停進食,在影片中,不停可以見到他抱怨謾罵的橋段,儼然是一位頑固的獨居老頭形象。這樣一位討人厭的老傢伙,他的人生經歷可以稱得上是一場多采多姿的悲劇,母親早逝、相依為命的父親則死於軌道上,當時正拿著歐文的成績單開心分享而意外疏忽橫遭火車衝撞,就連父親遺留的破舊老宅,都要被可恨的資產階級「白襯衫」因為一己私利,放火燒毀殆盡,使他無家可歸的睡在車廂裡……孤寂的沉悶輾壓著年少歐文的心。不曾想,他卻在此車廂遇見了他生命中的奇蹟──妻子索尼亞。(Ida Engvoll飾)獲得愛情的歐文,彷彿開啟了暗屋子的一道窗,光從索尼亞身上糁入他的人生,似乎從此便能得到幸福,可惜人生是佈滿荊棘的道路,何況一位「孤獨者」的人生路,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意外事故再次發生,讓歐文差一點就要失去懷孕的妻子。可惜令人心痛的是,即將出生胎兒流產、索尼亞亦於事故中失去靈活的雙腿,還好索尼亞生性樂觀,失去雙腿的她仍利用自己的才華,以及感染人心的能力,克服難關,成為一位誨人不倦的優良教師,但是這件事情無疑是歐文心中永遠的痛。我們對於索尼亞所認知的不多,或許真實的她並非如此完美,我們所得知的僅是歐文記憶中的她,總是笑語盈盈、光彩照人,她的形象經過歐文深切的思念洗禮、情感滋潤後,必然與原先真實的形象有所差異,可是這並不妨礙我們理解歐文內心的孤獨──索尼亞就是那滋潤他的泉水,而他歡欣鼓舞,重新建立起與群眾的連結,個人主義所嚮往的獨立、自主,其實並非歐文心之所嚮。那位來自伊朗的新鄰居(Bahar Pars飾)曾語重心長的對歐文說「沒有人能夠獨立於他人而活的,誰都不能」一語道盡電影核心理念──打破了個人主義的迷思。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瑞典國度,每個人自己有心中的一套理念,各自獨立追尋自己的理想,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應該「煢煢獨立」,不同觀念想法,甚至是不同國度的人,因緣相會,互相幫襯關心、撫慰,這才是人與人之間最溫暖的聯繫,原來人際交往關係從來與個人主義毫無衝突,你駕駛你的VOLVO、我開著我的SAAB,兩人同樣能夠毫無嫌隙,彼此助益。「打開這扇該死的門!」在電影中這個橋段深深刻印在我腦海──社區的流浪貓失溫,瀕臨死亡時,被伊朗新鄰居發現,在歐文家的門口,她迫切地要歐文打開門,想要拯救浪貓──其實這裡的「門」正象徵著歐文的「心門」,自從半年前自己信仰中美麗的妻子驟逝,歐文早已將自己心中的那扇門關閉起來,他不再對世間的事物感動,也漠然無視周遭發生的事情,在失去妻子這個「橋梁」後,他在絕緣的個人主義中迷失了自己,因此在心中的暗角中獨自落寞,暗無天地的荒蕪使他迫切地想結束自己的性命,與妻子索尼亞在地下相見,由於新鄰居一再的「叨擾」,每每打斷歐文自殺儀式的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敲門與開門間」,漸漸地讓撬開了歐文緊閉的心門,使他久違地感受到人間的愛與溫暖──原來人間處處有希望,即使是白雪皚皚的瑞典,也擁有最多姿的色彩。重新與群眾連結的歐文,已能接受妻子逝去的事實,他打開心門去感受生命剩下的餘溫,替亡妻感受新生兒的體溫、並透過與鄰居女兒的對話完成了「精神傳承」──「你看,這就是人生。」……沒有說出口的是,儘管前方路途顛簸,每個個體選擇駕駛的車種不同,但是只要不停地前進,去與世界碰撞、和風親吻、與人交流,薪火相傳並有始有終,這樣才是人生,才是最棒的瑞典精神。▲ Photo Credit:電影劇照▲ Photo Credit:電影劇照
  • 投書 契訶夫《海鷗》中的三種追尋

    2021.12.20 | 19:17

    《海鷗》的主題,依我看來是「追尋」,一個人的一生,總會有三隻海鷗──愛情、親情和理想,對於康士坦丁(Konstantin Gavrilovich Treplev)來說,他人生中的三隻海鷗,都各自殞落,冥冥之間早已注定他最後自戕的結局。關於愛情,他的海鷗寄託在妮娜身上,當妮娜選擇背叛康士坦丁,愛上特里戈林(Boris Trigorin)之時,那隻屬於愛情的海鷗,被康士坦丁自己打死了,諷刺的是,他的敵人特里戈林無心的要求管家將這隻海鷗做成標本,彷彿憐憫對手的悲哀。值得注意的是,康士坦丁其實沒有放棄這段愛情,他仍然期待那已成「標本」的回憶中的愛情之鷗,能夠再度翱翔,所以他一直苦苦追循著妮娜的蹤影。第二隻海鷗,是親情的海鷗,康士坦丁是一個極其缺乏認同感的孩子,當他發現母親阿卡基娜(Irina Arkadina)在自己與情人特里戈林之間,選擇的並不是自己,他崩潰了,在愛情、親情兩不得意,且理想也沒有成就的情況下,他開槍殺死了自己的第二隻海鷗。第三隻海鷗,是理想,雖然在妮娜離開之後,他開始日夜寫作,同時追尋著芳影足跡,終於成功成為小有名氣的一位作家,但是他並不快樂,母親表面上讚許他,卻被他發現母親在暗地裡對他嗤之以鼻──甚至要求他和仇敵特里戈林握手,這樣赤裸裸的蔑視,已經對於敏感的康士坦丁心中造成極大的傷口。整齣戲的高潮──妮娜和康士坦丁重逢之夜,康士坦丁渴求妮娜回到自己身邊,像極了兩隻傷痕累累的海鷗,在極度疲累之時,偶然聚到同一處島上暫歇,妮娜感受到久違的溫暖,但是她願意在短暫休息過後繼續朝著夢想翱翔──即使遍體鱗傷亦在所不辭。特里戈林與她不同,此刻他的理想與精神已經進入油盡燈枯的狀態,在他崩潰大哭之後,妮娜在背脊上的輕撫,讓他差點以為可以找回妮娜,重新拾獲已經被製成標本的愛情海鷗,卻沒想到反而看見妮娜為了理想而勇敢翱翔的背影,這無疑是壓垮康士坦丁的最後一根稻草,他開始察覺到自己的懦弱與不堪,像一隻折翼的海鷗,失去了生命中所有的「追尋」,再也沒有勇氣朝著自己夢想中的美妙湖水前進,於是,最後一隻苟延殘喘的海鷗,也結果在他冒著煙的槍管下,終至萬劫不復,又或許,這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人生就是一場充滿罪惡與歡笑的喜劇吧!正如傅柯(Michel Foucault)所言,這世界上本無所謂真理,都是人類去劃分一部分話語為理性,而另一部分話語就都成為瘋狂了,同理可證,所謂的喜劇也是因為和悲劇相比之下較為歡快,這才被我們定義為喜劇,所以我們不可以草率因為主角康士坦丁的死亡,就將整部《海鷗》貼上「悲劇」的標籤。人生如戲,一場戲的長度就如同海鷗絢麗的生命一樣短暫,海鷗堅持著宿命,被湖水吸引過去,勇敢去飛翔、去展翅,去碰撞、去墜落,人類呢?人類有理想、有夢想,有慾望想要滿足,拼命的往前掙,可不正如追尋著湖水的海鷗嗎?綜觀契訶夫的《海鷗》中,康士坦丁之死令我最震撼。康士坦丁是有理想、有想法的海鷗,青春的他所寫的劇本,不願意落於俗套,盡力去刻劃那些內心所感,以及細膩的周遭景物,試圖去描繪出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觀,但是與此同時,他那極度缺乏認同感的自卑內心,深刻的侵蝕著牠的翅膀,因為他太在意周圍的眼光,在意到將這齣至關緊要的戲搞砸,間接失去了美麗的妮娜。或許他從頭到尾只是一個缺乏母愛的孩子,一生不是在追求認同感,就是在追求的路上,他貧瘠的內心,從來沒有得到如湖水般母愛的滋潤。他深切渴望能夠展現自己,於是他寫劇本,以為只要與眾不同,翻出新意,就能夠為世所認同,母親也一定會發現自己的閃亮,但是正如同醫生多恩所說,他的目標太過抽象,導致他的作品只是空殼一具,缺乏目標的靈魂所在,無法深深震撼人心,但是契訶夫在此也同時在諷刺自己所寫的這部《海鷗》,或許為世所不認同,也彷彿不為了甚麼而寫,就只是想要寫、熱愛書寫的他,今天仍然在這裡輕輕嘆息──我仍在。可惜的是康士坦丁在結局已經被社會上眾多批評,以及母親的重傷、感情不順利,橫刀奪愛的競爭對手給狠狠折斷翅膀,並且嘲諷似的將自己的傷口作成標本。他開始認清現實,想要尋求認同感,並不是新形式與舊形式的問題,而是要遵從內心──一切落入窠臼的書寫,皆因於忘記初衷,才會流於俗套。在最後的最後,妮娜即使在飢腸轆轆、無家可歸,看似前途黯淡無光的情況下,她仍舊願意收拾行囊,走向馬車義無反顧,原因正如同她所說:「重要的不是榮耀,不是出名,不是我所夢想過的東西,而是要能夠包容,要有自己的信念扛起自己的十字架,就不再痛苦、不再害怕面對生活的挑戰」。雖然那個在劇場中,她的青春歲月已經終止於即將遠行到莫斯科的那夜,但是就算炫麗的青春退場、美麗的夢想褪色,她還擁有那最耀眼的信念與追尋,一直在地平線引誘著他飛翔──正如同海鷗即使耗盡體力,也要渡海過冬一樣──向著標竿直跑,永往無前。我想到《達摩流浪者》中的一句話,適合在此做個總結:「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原來繼續前進的動力,就存在於我們的腦海,始於我們的足下,只要願意邁出步伐,那麼生命將永垂不朽,恣意翱翔於我們的想像與認知間,生生不息。
  • 投書 過失致死罪與罰—判定標準是否符合正義?

    2021.12.20 | 13:01

    如何看待車禍中倖存一方(無明顯過失)遭受非告訴乃論的過失致死罪罰?過失致死罪近期擬定修法調高刑責,該如何在公平與公義間取得平衡?母親的朋友曾經騎著腳踏車,在回家途中,不慎「被」騎摩托車的阿伯撞上,阿伯卻因頭部受傷而當場死亡;該朋友旋即遭到起訴,緣由是「非告訴乃論」的過失致死罪,但是深究問題的根源,犯錯方應該是騎機車「撞人」的阿伯,而非無辜遭撞的朋友,檢方卻祭出「未注意車前狀況」的「帝王條款」,主觀認定其過失,這樣的判決其實已然是「死者為大」的觀念之於法律的濫用。今年四月因為太魯閣號翻覆事件而火熱一時的「過失致死」罪責修法加重罪責的議題,在最近城中城大火的事件爆發後,又重新被炒熱,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就在今年10/25日時召開「從近期重大公安傷亡事件探討刑法過失致死罪爭議」公聽會,邀請多名學者專家及政府官員討論此議題,司法院、立法院與法務部各提出己見,雖然已經有因應可能發生的狀況作出法規微調,但是仍然未給出「情節重大」的明確定義,單單以此曖昧模糊的詞彙概括嚴重罪刑,容易使得法律遭使濫用。本議題的建構者,可能是車禍中無辜遭受過失致死罪移送法辦者之家屬、媒體,或是立法院司法機關,還有反對提高過失致死罪責的學者,他們建構出「過失致死罪的盲點」、道「德觀與實際狀況的衝突」、「是否執法過當」等兩難的議題,但是在建構過程中難免會失真,比如真正「故意」犯下的過失致死行為容易被輕描淡寫;或是在塑造過程過度凸顯並強化傷害執行人的無辜,反而忽略了死者家屬的傷痛與精神損害。且在這樣的議題中,深刻反映了法律與人民之間的宰制關係,呼應了葛蘭西的霸權理論,統治者/被統治者之間有著單方面的支配關係,政府可以決定調整司法,讓刑責提高,也可以讓人民免於責罰,正因如此,過失致死罪的修法屢屢遭受質疑,並多次延後修法時間,如何讓遭受不公平待遇者心情得到撫慰、使得社會的公理正義得到伸張,政府必須花更多心力想出一個平衡的解決辦法,而不是偏頗於受害者或加害人任何一方的處境,才有機會化解這樣兩難的議題。以下是有關過失致死的相關新聞:左轉沒撞到但害老翁摔車亡 婦人過失致死判10月2021/10/25(自由時報)婦人騎機車於路口左轉,造成後方2名機車騎士閃避不及,摔車倒地,導致其中一名老翁騎士,送醫傷重不治。雖婦人沒有與老翁直接發生碰撞,但檢方經過調查後,認為婦人貿然左轉,為事故肇事原因,且未曾與老翁家屬達成和解,認定婦人犯後態度不佳,依過失致死罪判處10個月徒刑。高雄死亡車禍 婦人騎車闖紅燈遇超速汽車1死1傷2021/10/19(自由時報)婦人闖紅燈恰好遇上超速的汽車駕駛,駕駛發現婦人時狂按喇叭,來不及煞車,將婦人狀非當場身亡,汽車駕駛即因過失致死罪遭移送法辦。近期的兩則新聞可以看到「無過」卻被判過失致死罪的婦人,以及雙方都有錯,且死者錯誤更加重大,卻因為已經死亡,而讓倖存一方遭受「過失致死」的罪嫌,這樣的判斷是否過於武斷?刑法「李義祥條款」修正草案通過 過失致死最重可判10年2021/4/22 13:10(7/10 19:11 更新)來源:中央社(中央社記者溫貴香、賴于臻台北22日電)台鐵太魯閣號事故偵結,外界批評過失致死罪最重僅能判5年,刑責過輕。行政院會今天通過刑法第183條、第276條修正草案,未來情節重大且過失致3人以上死亡,最重可判10年。▲圖表:擬定修改之法規草案/圖源:行政院提高過失致死罪刑度 司法院、法務部均表贊同2021-10-25中央社 / 台北25日電近期發生多起重大公共安全案件,包含高雄城中城大火案、太魯閣號重大車禍等,其涉及的過失致人於死的刑度最重只有5年,引起社會譁然,質疑刑度過輕,政府於焉擬定修法。法務部認為提高過失致死的法定刑是必要的,符合比例原則;司法院亦表示贊同修法提高過失致死罪的修法方向,唯行政院提出的草案以「情節重大」作為加重罪刑的構成要件,恐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若從交通事故來看過失致死發生機率:▲圖表資料來源:道安資訊查詢網(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在事故率高的時代裡,更容易發生「過失致死」的死亡交通事故,因此過失致死的判定應該更為謹慎小心,以免陷入正義與道德的兩難。
  • 投書 從法國經典電影《蝴蝶》Le Papillon 發現「愛」的哲理

    2021.12.19 | 00:38

    「看……麗莎,妳看!是我們大老遠去找的那伊莎貝拉!」「牠竟然一直在家中等著我們。」 幸福與愛原來一直都在,只是我們未曾抬頭,張望每日流動的天光雲影。所有詼諧逗趣的問答,都引領著老者與女孩之間的奇妙碰撞,有時候我們會說,人類步入老年就像是回到了孩提時期。片中老人與孩童心中的愛,一個沉厚、一個笨拙,卻又如此純粹。 老人朱利安因為兒子在去世之前要求想看一眼「伊莎貝拉蝶」,從此踏上蒐藏蝴蝶的不歸路,儘管在兒子死前,心中仍憾無法尋得兒子心之所嚮;女孩麗莎為了讓單親的媽媽多在意自己一點,選擇出走,追隨朱利安的捕蝶之旅,這是愛的力量;通篇電影以行雲流水般樸實的順序法,記述了老人帶小孩子補蝶未果的過程,卻經常在彼此之間的互動及對話間,藏著最常讓人忽視的哲理。比如愛與信任──在登山尋蝶的路途中,他們一老一小碰見了一對奇怪的跳傘情侶,共同綁著跳傘的套索,繩索已經裝備妥當,僅差縱身一躍──男生對著看似相當恐懼的女生說:「如果你愛我,你就得勇敢地跳下去!」,這時候,朱利安對女孩麗莎說:「他們的愛情只靠這根線來支撐」「如果愛情的信任是強求而來的,相信這樣的愛也維持不久。」這精悍短小的兩句回答,卻讓我內心震撼不已──我們在感情中總是嗑嗑絆絆,缺乏安全感,以至於我們要求另一半為自己做一些強人所難的事情,最終的結果不僅不能鞏固彼此間的信任,還會將原有的感情慢慢消磨殆盡,屆時,所失去的又豈是這份愛!若失落了信任的能力,那麼往後又該如何接納並豢養所珍視的愛呢?電影中還有一個情節安排極其巧妙,麗莎意外失足掉入洞穴裡,就好像毛蟲進入化蛹期結繭的昏天暗地,當她成功朝著光亮處掙出洞口的那一刻,正暗示著小女孩的心智已經完成了羽化與蛻變,她明白愛是信任、愛是溫暖,愛是勇於開口的那顆炙熱的心,終於,朱利安和麗莎,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隻伊莎貝拉蝶。結局中老人和小孩一起鬆手,還給伊莎貝拉蝶真正的自由,一如愛是適度的放手,不是禁錮與束縛,伊莎貝拉蝶翩翩飛揚的當下,也將這份恬淡溫馨的愛,散播到了觀眾的心田裡,種下了以愛為名的花種──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圖片來源:劇照+手寫字
  • 投書 大學生看國北松鼠停電事件

    2021.12.12 | 18:58

    我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簡稱國北)三年級在校生,同時也是住宿生,在松鼠咬斷電線,讓全校大停電之前,真的料不到會碰上這種事情。萬幸,本次的「松鼠斷電」事件只波及到校園區域,並沒有像今年暑假時發生的事故──松鼠誤觸避雷針,導致電線桿受損,讓花蓮市美崙地區近4500戶大停電。但是身為第一宿舍住宿生的我,卻在洗澡期間深深感受到了人情冷暖。由於鍋爐燒水、水塔供水需要用電,松鼠斷電事件不僅影響了下午、晚上上課的同學,讓他們都需得在教室中摸黑「聽課」,更是讓欲想洗澡的住宿生苦不堪言。隔日中午,學校方給出了我們停電的原由以及修繕經過—竟然是因為一隻松鼠咬斷變電箱的電線,導致這場壯烈的停電事件。                  ▲圖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總務處營繕組提供▼ 附圖為校方發送之email及照片在次日(26日)下午看見這封解釋原因的信件,我才明瞭斷電的原因竟然是因為一隻小小的「松鼠」搗蛋。與此同時,我的腦海卻一閃而過女生們遷徙前往第一宿舍洗漱的場景,霎時間,我竟將松鼠平常的生活處境縮小之事,與此畫面結合起來──松鼠不也曾為了適應縮小的生活圈,經歷過類似的大遷徙嗎?只是由於人類的開發活動越來越密集,所居住的水泥大樓、鋪設的柏油馬路區,都將松鼠曾經的家──那廣大無垠的大自然,給侵占殆盡,徒留一些稀疏的行道樹。或許,雜食性的松鼠,正因為棲息地遽減,走出樹林,來到學校探險,以為電線就是牠磨牙的樹枝,一齧一咬之間,讓自己的世界陷入一片渾沌、人類的世界也跟著進入短暫黑暗,彷彿在警示著一些什麼。反思過去,在人類尚未成為自然界的霸主之時,彼時的自然環境未曾遭受開墾佔據,無論松鼠們再如何貪玩,也不可能發生觸電的意外;如今他們的生活空間遽減,只能遁逃到人類社區間稀疏的幾棵樹木間,誤把變電箱當作樹木,在飢餓的狀況下對準電線嚙咬了下去,我想,牠當下那股痙攣,或許跟我在洗澡時,忽然被冷水、熱水夾攻潑灑時的感覺有幾分類似──且更加錯愕、難過數千倍。此件事後有許多北教大同學都將「松鼠斷電」事件當作一齣鬧劇、一場笑話,在茶餘飯後以嘲謔的心態,製作一堆迷因與梗圖,也許一方面可以緩解被突發停電的憤怒,但是另一方面,卻讓我看見人性的醜態──人們太容易對習以為常的事物事而不見,例如被侵奪棲息地的動物們,牠們悲切的眼神。我們往往只定睛於牠們可愛的外表,並且驚異一切稀奇的事,這次的斷電事件就是其一──因為停電原因太過特別,也讓許多具有幽默感的同學開始跟上話題,製作梗圖,但這些冷嘲又何嘗不是一種深刻的諷刺呢?倘若今日是一個人觸電了,大家可能會先關心那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希望他平安無事,更可以申請國賠來保障自己的權益;但是今天主角換成松鼠就不一樣了,人們試圖將錯誤嫁禍給「調皮」的松鼠,卻未曾思考是何人害得牠們失去自然家園,人性黑暗面是大眾普遍不願碰觸的,更遑論替牠們爭取所謂的「補償」。△來源: Dcard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版△來源: @ntue.memes  on instagram我想說的是,當人類不尊重世界萬物,那麼即使我們是最聰明、最有靈性的動物,最終結果也只是不斷墮落罷了。當我們一直在日常事件裡丟失自己的善良而不自知,將是發生在現代人身上最可怕的一件事──況且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動物身上所發生的迫害,哪一天會降臨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