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陳柏「危」?

    2021.02.13 | 12:34

      一如許多預測,黃捷順利的挺過這次罷免案,為短期內的政治風暴暫時畫下休止符,然而這僅是中場休息,後續還有多項「割萊委」罷免案與反萊豬公投,其中頭兩位被點名要罷免的「萊委」為立委陳柏惟與吳思瑤,其中陳由於自身存在許多爭議言行,與其選區的選民結構,被罷免機會相較於黃捷來得高,勢必將有一場硬仗要打!   罷免團體「刪Q總部」於2月8日向中選會遞交4357份協議書,正式向陳柏惟宣戰,刪Q總部稱其「同王浩宇般在台灣各地廣設服務處,宛若全國不分區立委」、質詢荒腔走板,猶如「台中草包」,更喊話「罷捷案未通過不會打擊刪Q的信心!」對此陳柏惟則顯得老神在在,受訪時稱「完全平常心,沒感覺有何不同」,同時不忘揶揄罷免團體「一階段全台都會過」。   相較於黃捷,陳的形勢卻更加險峻,罷捷案中雖罷免理由荒謬且反方多於正方,藍營依舊在綠大於藍的鳳山催出直逼通過門檻的55261票,陳柏惟所屬的台中市第二選區則被視為藍營更具優勢的選區,被罷機率更高,因此其近日勤跑基層並高調向選民喊話,稱「非理性罷免仍有其威脅,但最後仍邪不勝正」與「對台灣民主和選民有信心」,都顯示陳柏惟當前雖能以愉快輕鬆的心情應對,但無法把握一定能順利挺過罷免。   回顧陳過去言行,早在2020大選前其就曾稱「懷疑我言論的人可能為中共同路人」,當選立委後更是爭議不斷,如提議設立內交部、開放港人從軍、向國民黨35位立委宣戰反遭黨團總召林為洲鎖喉壓制等,導致網上不乏有譏諷陳柏惟「草包」、「會講台語的韓國瑜」等言論。   而其政黨台灣基進同樣頗具爭議,在野人士時常指控該黨過度偏袒民進黨,猶如側翼般扮演著監督在野黨的角色,面對質疑則時常扣上對方「中共或國民黨同路人」的帽子,黨主席陳奕齊2020年總統大選後更因認定白、黃兩黨拖累選情而稱兩黨支持者「腦容量不足」,若罷免團體效法罷免韓國瑜與王浩宇的戰術,放大檢視與形塑討厭陳柏惟氛圍,以上問題都會對陳柏惟的選情產生不利影響。   雖從各種數據(形象、選棉結構)來看,罷免方看似勝券在握,但以下人事物卻可能成為左右戰局的關鍵:   首先是新黨,新黨稱以響應反萊豬與反台獨為由發起罷免陳,但由於其親中的不佳形象,新黨的介入將使被罷免人言行舉止被統獨對決掩蓋,優勢將倒向以獨派領頭羊自居的基進黨,此舉無疑是丟一把大槍讓被罷免方撿。   其次是國民黨,國民黨近期在台中動作頻頻,台北市議員羅智強更租用多輛公車貼上反萊豬與罷陳廣告行經陳柏惟選區,嗆聲意味濃厚,但國民黨近期一直以自家反萊豬主張進行罷免攻防,將罷免案轉向「對事不對人」型態,而罷免案要是演變於此多半以失敗告終,且由於反萊豬一案政黨色彩太過明顯,被罷免人得以「藍營扇動介入報復性罷免」為由進行反罷免操作,難保不會出現「堵爛票」造成對罷免方不利情況,因此罷免團體多次呼籲應當將攻防放在檢視陳柏惟個人言行上。   最後是顏家的態度,顏寬恒對於昔日對手面臨罷免一直語帶保留,受訪時僅表示「身為前對手不能有看法」與「尊重人民選罷權利」,但以其父顏清標在當地的聲望,必定能輕易大舉動員,但顏家此刻若主動動員罷免,除了同將演變為不利於罷免方的藍綠對決,陳柏惟獲得綠營支援下同時得到同情票,無論成敗,顏家除了會被冠上「不厚道、欺負弱小」的罵名,其勢力版圖更可能遭對手逐步吞併。  
  • 投書 曇花一現的緬甸民主

    2021.02.04 | 14:02

    2021年1月21日緬甸國防軍無預警發動政變,以選舉舞弊為由宣布國家將由緬甸國防軍與總司令敏昂來將軍接管,全國即刻戒嚴一年,國務資政翁山蘇姬、總統溫敏等多名政府高層遭到軍方逮捕拘禁,代表了緬甸將再度重回奈溫將軍開創的軍事獨裁。   翻開歷史,1962年時任緬軍總司令的奈溫將軍推翻首任總理、隸屬於緬甸反法西斯同盟的吳努為緬甸軍人干政的濫觴,開始了軍事獨裁,軍方統治當局大力鎮壓異議人士,在此期間奈溫將軍雖曾於1972年宣布「還政於民」並組織民選政府,但依然由軍方支持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進行一黨專政,直至1988年緬甸首都仰光發生大規模反軍人干政與訴求民主的「8888民主運動」,軍方廢黜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並改立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為國家統治機關,由蘇貌與丹瑞將軍先後擔任主席,繼續實施軍事獨裁,直至2008年經歷前一年的大規模示威後,軍方才修憲還政於民。   2008年因國內外壓力,緬甸軍方著手進行政治改革,包含修憲、釋放政治犯(如備受萬民擁戴、緬甸國父翁山將軍之女翁山蘇姬)、進行普選與廢除言論審查等,緬甸看似前途一片光明,但軍方依然透過許多小手段,保障自身權利不受威脅,如規定立法機關成員需有25%為軍方人員、子女為外國籍不得參選緬甸總統等,除了前述軍方自身的25%席次,亦有緬甸軍方扶持的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使得緬軍得以在國會中影響政策決議,而親人非緬甸籍不得參選緬甸總統條文則被外界解讀為意圖限縮翁山蘇姬影響力(因其丈夫與子女皆為英國籍);2015年翁山蘇姬所屬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在國會選舉大勝成為執政黨,溫敏擔任總統,翁山蘇姬入主國務資政,一度被視為緬甸實際最高領導人,直到敏昂來大將於今年發動政變後為止;雖然緬甸民主化後透過選舉成立了民選政府,但依然由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掌握軍權,而非國家元首,軍隊依然發揮著強大影響力(今年政變的導火線即為緬軍認定選舉發生舞弊影響了自身利益,並以此為由發動政變奪權),以上事項說明了緬甸軍頭如同控制東漢末年朝政的曹操、唐末的藩鎮等,形同緬甸的實質領導人。   諷刺的是,翁山蘇姬的被廢黜卻間接還了她在羅興亞議題上的清白,由於前述緬甸元首不握有軍權,軍方才是緬甸幕後的領導人,軍方聽命於總司令而非元首,領導人的廢立可任由軍頭決定,若有不從則會透過政變等手段扶持新任領導人,合理解釋了為何翁山蘇姬無法遏止緬軍迫害羅興亞人與於2019年前往荷蘭海牙為軍方行動進行辯解。  
  • 投書 滅火還是生火?Wecare將增罷捷成敗變數

    2021.01.25 | 17:08

    近日高雄市議員黃捷免案攻防進入白熱化,國民黨除了大力協助罷免方大力動員催票外,高雄市黨部主委李哲華與多位國民黨議員更參與了1月23日舉辦的「反萊豬、罷黃捷」大遊行,可見國民黨重視此次罷免案的程度;反對罷免方與民進黨方面,除了總統蔡英文在民進黨中常會通過協助黃捷提案外,罷韓團體WeCare高雄在沉寂半年後也於23日復出,透過聲援與廣告設置,協助昔日盟友度過難關,雙方較勁意味濃厚,但WeCare的突然出現可能添加成敗變數,因其推動罷韓成功的敏感背景,與罷免黃捷背後實則為韓國瑜報仇的實質意義,筆者在《論黃捷罷免案成敗,朋友、形象不可少》一文中黃捷過關的推測可能會翻盤!   在罷免前市長韓國瑜一役佔盡風頭、由前高雄市文化局長尹立成立的公民團體WeCare高雄於23日重出江湖,發表聲明稱「不願罷免權淪為報復工具」、「罷韓三君子聲援黃捷、終止報復留下黃捷」,響應總統蔡英文於民進黨中常會的決議,共同幫助黃捷度過罷免關卡,去年罷韓活動中出現的大型廣告看板再現,只是廣告主角換成了他們力挺的黃捷,意圖藉罷韓成功與市長陳其邁上台後的餘溫,熄滅韓粉圖藉罷捷,實則為韓復仇的熱度。   但筆者認為,WeCare的呼籲非但無法達成熄滅罷免黃捷熱度,甚至可能助長火勢、造成反效果,由於在挺韓人士心中,WeCare是害韓國瑜丟掉市長寶座的兇手,而黃捷則讓韓國瑜在全國百姓前顏面盡失,通過罷免主張與團體成員背景可以輕易看出,這是場為了韓國瑜而發動的復仇之戰,WeCare的出現無疑會打亂雙方原有局勢,重燃韓粉怒火與報復心,為結果增加變數。   而罷捷團體「鳳山清捷隊」近日則以缺席議會表決為由,冠上黃捷挺萊豬議員稱號,結合時下反萊豬議題以刺激投票率,領銜人徐尚賢更聲稱疑似因參與台北市的秋鬥遊行而遭到台北市警察局「查水表」,升高曝光率與戰事熱度,再次出現的WeCare,無疑會提高投票率甚至扭轉戰局,因兩股韓粉最為痛恨勢力的合體與替韓復仇的本質,都是成為出門投票的最佳催化劑。   然而WeCare的出現雖可能為罷免方帶來轉機,但其也並非一帆風順,首先領銜人徐尚賢近日被媒體曝光並承認其為國民黨黃復興黨代表,與過去其自稱的在地青年形象呈現強烈對比;再者筆者在《論黃捷罷免案成敗,朋友、形象不可少》一文中提到不同於王浩宇的眾叛親離,黃捷並無四處樹敵且仇恨方多為韓粉與藍營人士,中間選民可能因這次的報復性質而不參與投票;最後不同於前次的聯合作戰,前次戰役中身處相同陣營的時代力量已表態支持續留黃捷,號召能力與網路作戰能力強大的民眾黨則保持緘默,在黃、白兩軍缺席且自身無制空權及鳳山綠大於藍的情況下,罷捷團體與國民黨這次可說是孤軍奮戰,只能寄望WeCare的出現能刺激韓粉出門提高投票率,使罷免方得以在國民黨擅長的陸戰中獲勝。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場罷免投票對藍綠而言至關重要,可視為2022年的前哨戰甚至去年罷韓的延續,因從黃捷與民進黨高調對抗,國民黨的大動作支援,可以看出不同於前兩次(罷韓、罷王)投票中罷免方佔有絕對優勢,這次罷免與被罷免方實力相當,將是場藍綠精銳盡出的大型會戰。  
  • 投書 王浩宇全然因挺萊豬而被罷免?請羅智強議員與國民黨莫再佔罷王便宜

    2021.01.22 | 21:51

    近日佔據全台新聞版面的事件當屬民進黨桃園市議員王浩宇遭到罷免,對經歷2020年以來多次敗選的國民黨可說是士氣大振,透過將罷王成功結合自身反萊豬主張,順勢推出了許多「割萊委」罷免案,希望藉此擴張影響力與重振支持者信心,塑造民意領頭羊的形象,然而這也讓筆者感到國民黨似乎正在將所有功勞與聲量占為己有。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近日在臉書寫下多篇向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與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的宣戰文,宣布將以吳、陳兩人最為瞎挺萊豬為由發動對兩人的罷免,但其中一篇針對陳柏惟的宣戰貼文中,稱「全台灣最瞎挺萊豬的議員王浩宇,因為背叛了中壢人的食安付託,被罷免下架,這是反萊豬的第一場勝仗」,此話代表了國民黨認為自己主打的反萊豬議題是王浩宇被罷免成功的主因,可以合理獨享成功果實並藉此繼續推動反萊豬公投與更多針對泛綠人士的罷免案。   羅議員的貼文雖讓筆者無法苟同,但也對會有此番發言感到不意外,主打「罷免支持萊豬進口的雙標某立委」,的確能成為吸引群眾參與罷免的口號,由於目前國民黨還深陷自去年多次敗選以來的低氣壓與黨內諸侯林立的亂局,因而需要一股強大聲量,重新振作並凝聚民意,從而重建形象與實現其政治佈局,因此理所當然會緊抓重傷執政黨的萊豬議題並藉罷王後的餘溫,將兩者結合並順勢推出更多罷免案,但當進入正式攻防時,就應當回歸罷免的初衷,即「對人不對事」,羅議員號召罷免的陳柏惟同王浩宇,一樣是話題性十足的爭議人物,若針對陳委員的言行舉止進行攻防,成功率將高於只主打陳支持萊豬(但目前國民黨視反萊豬為可戰勝綠營的靈丹妙藥而緊抓不放)。   但羅議員也須體認到,罷王的勝利屬於全體反王的中壢民眾,並非國民黨獨享,挺萊豬一事確實再度重擊王浩宇已經搖搖欲墜的形象,但這次罷免是對王言行舉止反感的中壢民眾自發性發起,即人民想藉罷免投票教訓言行脫序的政治人物,並非羅議員所說全因瞎挺萊豬而被罷免,雖然國民黨大力支援此次罷免,但若沒有廣大對王浩宇厭煩的市民與擅長網路空戰的第三方,單憑國民黨隻身號召罷免也必然失敗。   上到聯盟,小至團隊,每當團體中出現有人獨攬功勞的跡象時,往往就是衝突甚至分裂的開始,王浩宇被罷免是透過罷王團體、時力、民眾黨的空軍(網路、輿論)與國民黨的陸軍(傳統動員),一次在野勢力整合的成功作戰,因此筆者呼籲國民黨後續的罷免號召別再以被罷免人同王浩宇般瞎挺萊豬,並將反萊豬議題與罷免王浩宇成功混為一談,而是針對被罷免人言行舉止進行攻防,一來前面提到中壢民眾主要是因脫序言行而淘汰王,二來將罷免王浩宇成功與己方大力推動的反萊豬主張結合,會給外界甚至團隊中國民黨想藉機收割聲量、進行政治操作的「整碗捧去」觀感。   若國民黨持續以萊豬議題進行罷免攻防,將這次罷王成功、後續罷免活動與反萊豬議題綁在一起,可能使議題失焦並被綠營重新以輿論優勢導回藍綠對決,羅議員更有可能被綠營形塑成藍營版的「全國不分區議員」而招來更多攻擊,而綠營或泛綠被罷免人在得到支援後,其言行舉止也將被藍綠意識形態所模糊,在外部挑撥與內部矛盾的情況下,可能導致原本好不容易整合的反對勢力產生分裂甚至內鬥,屆時團結更難再現,分裂的在野勢力更將被擁有絕對優勢的綠營各個擊破。  
  • 投書 論黃捷罷免案成敗 朋友、形象不可少

    2021.01.20 | 21:20

     高雄市議員黃捷。圖源:風傳媒 桃園市議員王浩宇遭罷免後,緊接著便是2月6日的高雄市議員黃捷罷免案,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更磨刀霍霍,將推動針對支持萊豬進口立委的「割萊委」案,各地罷免案如星火燎原般四起,但從罷免事由與其他下列訊息來看,黃捷似乎有機會順利挺過這次罷免案,因與王浩宇相比,黃捷並沒有如前者般犯眾怒。 罷免事由方面,若比較王浩宇與黃捷的罷免事由可以看到,提案人唐平榮列舉出了王浩宇的多項「罪狀」,如帶頭進行網路霸凌、脫序言行、雙標和造謠等,明顯符合罷免投票對人不對事的原始設計,而黃捷的罷免事由,除了第一項「未關切監督鳳山淹水與道路坑洞問題,使市民生命財產受威脅」外,其餘列舉事由大多為黃捷與前市長韓國瑜的衝突,如以「以問倒市長與局處首長為目的,對市府吹毛求疵」等理由稱其「未盡議員之職責」,又稱她「做人不厚道且禮義廉恥不足」,甚至連出席前議長許崑源告別式時的裝扮也以「塗抹大口紅未見哀容,嚎啕大哭充分顯示熟稔媒體操作」為由列舉在罷免事由,明顯是針對黃捷支持罷韓與犀利問政造成韓國瑜出糗一事進行報復,對事而不對人,與前者相比,理由實在牽強且報復意味過於明顯,從而使正當性不足。 輿論形象方面,對比王浩宇與黃捷的輿論形象,前者惡劣形象在當選議員前早已行之有年,最有名一例即為與時任PTT站長高嘉瑜的衝突,因此遭封鎖而得到了PTT佛地魔的戲稱,而當選議員後王浩宇仍不改其風格,爭議言行包山包海,甚至在被罷免前以「賽德克巴萊」一詞譏諷反萊豬人士,引發身為賽德克族的藍委孔文吉反彈,其四處樹敵的行為最終也導致史無前例的遭受藍綠白黃聯合剷除,而反觀黃捷,不同於受到來自各方陣營圍剿的王浩宇,黃捷的輿論印象則停留在經典的白眼與犀利問政,除藍營外,外界對其印象不若王浩宇糟糕,且黃捷也沒有如前者般脫序和四處樹敵,若同時遭遇罷免,立委陳柏惟,甚至同為高雄市議員的高閔琳、林志鴻等人被罷免機率都可能高於黃捷。 政黨支援方面,由於目的是為前市長韓國瑜報一箭之仇,目前僅有國民黨明確表態支持罷免,而面對罷免黃捷得到了泛綠陣營的大力支援,包含市長陳其邁、曾支持罷免王浩宇的台北市議員王世堅、立委許智傑、范雲、林昶佐與陳柏惟,甚至老東家時代力量高雄市黨部主委林于凱也支持留任,若依2020年第十屆立法委員選舉與高雄市長補選選民人數分析,罷免黃捷需要逾73600票得以越過門檻,由於其仇恨方與主張罷免的群眾以藍營人士居多,中間與綠營選民可能選擇不投票或投下反對票,投票意願可能不如罷王積極,國民黨須動員大部分支持者出來投票才有機會成功,否則低投票率將可能使罷免失敗,且在綠營已明確動員反罷免的情況下,罷免方想在綠大於藍的鳳山區勝出有一定難度。 綜觀上述事項,罷捷案如同1994年罷免支持核四立委、2014年割藍委與2017年罷免黃國昌,是對事而非對人的報復性投票,背離了罷免初衷,將可能使罷免失敗,同時更可能失去民意基礎,而好不容易因罷王洗刷多次敗選陰霾的藍營,將可能再次被綠營奪去話語權!  
  • 投書 2021年金正恩的變與不變

    2021.01.20 | 18:25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身著大元帥軍服的新宣傳照(圖源:NK News)         自去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以降,美韓與北韓的去核談判幾乎停擺,國際媒體對北韓報導除了號稱零確診神話與去年5、6月間金正恩胞妹金與正一系列嗆辣對韓言論與最終炸毀南北共同聯絡事務所(六月十六日)外,幾乎將目光放在全球疫情上,而也在這一年間,因全球疫情、對內經濟糧食困境與美國政府變天,北韓逐漸改變了過去兩年間的核武與對美、對南(韓)政策。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近日在朝鮮勞動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上宣布將「重啟核武計畫」與「定調美國為主要敵人」,金正恩會有這般宣示其實也有跡可循,對內因新冠疫情封鎖與最大貿易國中國間的國境造成經濟困境,又在八、九月間遭遇暴雨襲擊與兩個颱風襲擊,引發糧食危機,民怨四起,人民自然會將矛頭指向政府,而北韓政府面對民怨的應對方式大多以轉移焦點或樹立敵人的做法應對之,最有名的例子即為1997年時任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為轉移民眾因四年大饑荒(官方稱「苦難的行軍)對政府的不滿,聯合妹夫張成澤以「經濟困難是美帝造成、北韓境內充滿美國間諜」等理由發動政治清洗,最後因牽連過廣引發反效果,金正日才出手制止的「深化組事件」。         因此可以推測2021年起金正恩的變為「對美韓態度由過去兩年的和平態度轉為強硬態度」,由於國內因疫情與經濟糧食困境的雙重打擊造成低迷,政府一方面可以透過對美韓強硬態度吸引目光關注與獲取資源,另一方面則激起人民信心與對政府的忠誠,因此金正恩這次定調美國為主要敵人的宣誓與去年高調炸毀兩韓辦公室的行為實屬意料之內。         不變則為「持續加強核武投射與火炮打擊能力」與「不輕易重啟過去的戰爭邊緣政策」,金正恩重啟核武計畫的宣示實際上僅為「重新承認研發核武」,因自2018年以來北韓就不曾停止核武計畫,炸毀豐溪里核武試驗場與終止核武試驗的宣示僅是做做樣子,其主要目的是為解除國際制裁,且豐溪里試驗場早已達到使用年限,近期兩次的大閱兵則主要針對美國候任總統拜登,由於歐巴馬時期美國對朝政策相當強硬,因擔憂同屬民主黨的拜登將重啟過去歐巴馬時代的路線,因此去年的多次試射與兩次閱兵展示的多項短程飛彈與火炮,目的是向美韓展示並威攝兩國勿輕舉妄動,否則將招來無妄之災。         而過去常見的「南侵韓國」與「炸毀美國」的叫囂言論則將逐漸消聲匿跡,因過去兩年間金正恩飽嚐核武研發成功後國際社會對北韓態度的轉變,同時體認到叫囂開戰的「戰爭邊緣政策」非但無法達成自身目的,還會招至更多的國際制裁,對北韓早已疲乏經濟形同雪上加霜,因此未來北韓將可能採取類似俄羅斯與中國的「不輕易挑起戰端,但也不輕易屈服」,同時以核武威攝對手的談判模式。        叛逃的北韓前駐英公使太永浩曾稱「核武、恐怖統治與造神運動」是維繫金氏政權世襲專政統治的三大要素,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由於核武的高威攝性使美韓不敢對其輕舉妄動,增加北韓對美韓要求甚至勒索資源的籌碼,拋棄核武將威脅金氏政權的談判籌碼與統治穩定性,因此金正恩心中壓根沒有放棄核武這項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