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民眾抱怨台灣的媒體亂象,亦有學者擔憂台灣已無能力做出類似美國水門案,能揭發政府醜聞撼動政治的媒體報導。卓越新聞獎得主、《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何榮幸今(22)日在一場關於台灣媒體調查報導環境的座談會中,以自身經歷期勉,台灣許多公共議題爭議的揭露就是一種水門案報導,製作這些專題讓他的記者生命找到更多出口。

全站首選:加重虐童刑責三讀 朱立倫:譴責民進黨立委投反對票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共同主辦的「2012年調查報導工作坊」,今(22)日邀請包括《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何榮幸、紀錄片導演蔡崇隆、獨立媒體工作者朱淑娟與李惠仁等4位卓越新聞獎得主,分享他們各自在主流與獨立媒體經營調查報導的心路歷程。

在今年與一群獨立媒體工作者共同創辦獨立媒體學院的《環境報導》獨立記者朱淑娟認為,與過去在主流媒體任職比較起來,獨立媒體比較有機會作更多突破時間、空間的調查報導。

但朱淑娟也認為獨立媒體有其侷限,像李惠仁連雞都要自己殺,東西都要自己拍攝與剪輯,同時也會碰上政府機構不願接受採訪等問題,但這些問題仍要學著突破或解決。

何榮幸則指出,他自出道以來,一直期望能碰到生命中的水門案,做一位傑出的政治記者,卻發現台灣的政治環境中很難達到這個目標,直到開始執行蚊子館總體檢與農業休耕政策等公共政策專題後,才重新發現自己記者的生命出路。

他表示,這些公共政策的深度報導專題全是立法院記者以休假時間換取而來的,雖然過程備其艱辛,但終於也讓自己的記者生命有實質轉變。何榮幸認為,苗栗大埔案、中科三四期爭議等議題與報導本身就是水門案,需要記者去關心與報導。

而至於當前的媒體環境衰敗以致於調查報導逐漸沒落,蔡崇隆認為,過去媒體記者對公司效忠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媒體記者宣示忠誠對象,不應該再是企業公司,而是面對自己所擔任的記者職業。

蔡崇隆表示,他常對自己的學生建議,不要怕進入現在的媒體環境,無論如何先進去無妨,除了自己可以親身了解媒體的衰敗程度,同時也可磨練自己的基礎能力,或者讓自己有能力單兵作戰,在出來成為李惠仁、朱淑娟之輩的獨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