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動統計局(BLS)最新公布數據顯示,七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月增 0.9%,創2022年六月來最大漲幅,年增率升至 3.3%,遠超經濟學家預期,此現象反映生產者成本大幅上升,可能預示未來的消費者將面臨更高物價壓力,數據公布後,美股開盤下跌,市場對聯準會九月降息的預期也隨之升溫。
七月 PPI 強勁增長,主要因服務業價格上漲趨動。指出,資本設備價格單月飆升 4.5%,扣除食品與能源的核心 PPI 同樣月增 0.9%,年增率 3.7%,創三月以來新高,管理諮詢公司 RSM US 首席經濟學家 Joe Brusuelas 指出,這顯示通膨壓力政從商品擴散至服務業,可能形成更廣泛的壓力,在商品價格方面,食品成本上漲是主要推手,特別是農產品價格月增 12.8%,新鮮蔬菜價格更暴漲 38.9%,創2022年三月以來最大漲幅,分析師認為這與美國對墨西哥農產品加徵關稅有關。
持續更新:賴清德:盼台美對等關稅談判、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儘快達成共識」
《CNN》報導說,本周稍早公布的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雖因汽油價格下跌而趨緩,但 PPI 的躍升,表明通膨壓力仍在經濟中流動,並引述 Northlight 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長 Chris Zaccarelli 表示,此數據可能打破市場對聯準會「必定」降息的樂觀情緒,交易員隨後下調對九月降息的押注,轉而關注八月就業報告以判斷勞動市場是否進一步放緩。
FwdBonds 首席經濟學家克里斯.魯普基(Chris Rupkey)週四表示,「生產商開始感受到通膨的壓力。生產商將更高的關稅相關成本轉嫁到對通膨感到厭倦的消費者身上,只是時間問題。」
聖托馬斯大學副教授 Tyler Schipper 指出,PPI 的上漲,可能預示未來消費者物價壓力加劇,尤其關稅政策的影響應逐步傳導至生產鏈;Comerica 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Bill Adams 強調,企業已開始將關稅相關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將對聯準會的降息決策造成壓力,不過,他也認為「就業市場的表現,將比通膨數據更具政策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BLS 近期因預算與人力短缺,自七月起停止計算 350項 PPI 指數,儘管官方稱此舉對數據準確度影響不大,但學者與前BLS 局長已呼籲國會增加統計機構經費,此外,前總統川普解雇 BLS 局長,並提名保守派經濟學家 E.J. Antoni 接任,引發對數據獨立性的質疑,傳統基金會雖表示就業報告將持續發布,但此人事變動不禁令人質疑未來經濟數據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