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近日將出版《陳水扁總統訪談錄》,國史館總共訪問陳水扁46 次,約六十萬字, 一套四大冊。陳水扁在「自序」談到這是一本最足以代表阿扁一生傳記的套書,每個字都出自阿扁口述,及親自校正潤飾。

陳水扁也感謝所有一路關懷有加,力挺不棄的民主前輩、師長等慰勉。也要感謝這一輩子對阿扁不以為然,甚至深惡痛絕的敵對陣營及競爭對手,對阿扁的否定批判與善意指教,是阿扁反躬自省的一面明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都是成長過程不可或缺的鞭策力量。

陳水扁也說,臺灣要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需要「正名」,需要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臺灣「新憲法」,臺灣需要「入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入聯20次被否決,第21 次才成功。只要爭取,年年爭取,總有一天臺灣人民的聲音終究會被聽到,不用再等20 年,我們一定會如願以償的。民進黨的主張,阿扁的主張,不管是制定新憲法或建立主權獨立的臺灣共和國,都要經由臺灣住民透過公民投票來做選擇和決定。

以下是自序全文:

阿扁的卸任總統訪談回憶錄終於完稿。比起8 年總統最佳搭檔、最佳輔佐的非典型副總統呂秀蓮回憶錄初版,足足晚了7 年半以上。不同的是,阿扁的回憶錄是國史館的訪談,而呂副的回憶錄則是親自執筆。

早在2015 年阿扁離開鬼地方之前,馬英九總統任內的國史館就有訪談計畫,礙於獄規,訪談全程要有獄方人員在場記錄錄音,因而作罷。回到高雄住家不久,國史館呂芳上館長專程南下表達正式訪談之意。阿扁也深知卸任總統接受國史館訪談,是權利也是義務,只因當年還有所謂二不限制,諸多不便的考量,又耽擱了下來。

感謝阿扁民間醫療小組主治醫師陳順勝教授,深恐我的腦病變可能引發失憶症,以致沒辦法正常進行卸任總統的口述歷史,特別建請已經當選臺北市長的醫療小組召集人柯文哲,交請所屬市府文獻館協助進行曾任市長的阿扁口述歷史訪談。很快地,從2016 年7 月30 日到同年10 月2 日,前後2 個月又4 天,10 週內進行10 次訪談,陳儀深教授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之託順利完成訪問。

國史館的正式訪談,歷經2 任館長,從吳密察到陳儀深,最後由陳儀深館長接續完成訪問。從單行本簡易版的《堅持—陳水扁口述歷史回憶錄》,到4 大冊完整版的《陳水扁總統訪談錄》,都由臺灣口述歷史泰斗著名歷史學家陳儀深館長負責主持,與其說是巧合,毋寧說是天意。

這是一本最足以代表阿扁一生傳記的套書,每個字都出自阿扁口述,及親自校正潤飾。主要訪談架構題綱都由國史館擬訂,掛一漏萬而有遺珠之憾在所難免。如有闕漏或不足,都跟國史館無涉,完全是阿扁記憶受限、思慮欠周與能力不及使然。尚請多多包涵並不吝賜教!

阿扁感謝所有一路關懷有加,力挺不棄的民主前輩、師長鄉親、同窗好友,大家的慰勉及激勵,是阿扁能苟活到今天最大的動力。也要感謝這一輩子對阿扁不以為然,甚至深惡痛絕的敵對陣營及競爭對手,對阿扁的否定批判與善意指教,是阿扁反躬自省的一面明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都是
成長過程不可或缺的鞭策力量。

自序不是導讀。每個章節也可以單獨閱讀,或挑選自己喜歡的翻讀。一旦工作累了,睡不著覺,也是最有療效的催眠良藥。如果有被我談到的人事物,容有記憶模糊導致失真的地方,或者讓相關當事人受到無謂的傷害,這絕非阿扁本意,只能先說抱歉,阿扁願意接受任何指正,等國史館再版時再來更正。

阿扁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傲人的學歷,智商不高,口才也不好,甚至也會犯錯。憑藉著「是什麼做什麼,做什麼像什麼」的簡單哲思,做任何事不怕難不怕苦,立下目標,全力以赴,永不放棄,深信最後一定會成功。縱使會有挫折不如意,也是人生的過程,那不是失敗,更不是世界末路,反而要勇敢面對,堅強起來,天無絕人之路。有失就有得,上帝是公平的。人非聖賢,犯錯道歉,痛改前非,繼續前行。

民主是阿扁不變的信念與堅定的信仰。擔任市長時的「市民主義」,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長不過是為民服務的工頭;擔任總統時的「國民主權」,全體國人才是總統的頭家,人民最大。透過民主的選票,隨時可以更換政府,這是民主常態的政黨輪替,用不著亂貼人家的標籤。即使選錯政府,也是人民的民主選擇;選錯了,下次可以再來!

民主的鞏固與深化是一條永無止境的正確道路。民主不是民粹,民主是多元、包容、制衡與責任。民主不能淪為一言堂,權力分立更應相互制衡。不能容忍少數的不同聲音,箝制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剝奪限制甚或沒收直接民主的公民投票,都是民主倒退嚕。

1977 年8 月16 日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堅決主張臺灣的將來應由臺灣住民決定,要建立臺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將近半個世紀以來,指引臺灣人民一條國家生路與遵循方向,也影響阿扁在從政路上,念茲在茲,奉行不渝的臺灣國家路。

阿扁喊出「臺灣中國、一邊一國」,寧可總統連任失利,也要推動史上第一次的全民公投,走出住民自決的第一步。臺灣是我們的國家,臺灣的未來,只有2300 多萬的人民才有權利決定,公投臺灣的未來不能有「一個中國」的前提,尤不可以有「終極統一」的結論。

選舉萬歲,人民最大,放棄精英領導的迷失,臺灣人民比政治領袖更有智慧跟能力來決定臺灣的前途。有政府會做事,有人民會做事,阿扁認為後者比較符合民主的真諦。臺灣要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臺灣需要「正名」,臺灣是我們自己國家最好聽的名字,2300 萬粒的番薯囝,咱就大聲講出咱母親的名。台灣需要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臺灣「新憲法」,爭論制憲修憲沒有太大意義,經由修憲也可以達到制憲的目的,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再高的門檻都可以跨過。再說美中法等國家,都是先獨立先建國再有憲法。臺灣需要「入聯」,台灣入聯的訴求是8 成臺灣人民的共同心願,我們的聲音要讓全世界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入聯20次被否決,第21 次才成功。臺灣入聯的聲請,不是中華民國返聯要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取一個中國代表權,而是要爭取代表臺灣在聯合國大會的一張新的臺灣椅子。只要爭取,年年爭取,總有一天臺灣人民的聲音終究會被聽到,不用再等20 年,我們一定會如願以償的。民進黨的主張,阿扁的主張,不管是制定新憲法或建立主權獨立的臺灣共和國,都要經由臺灣住民透過公民投票來做選擇和決定。

再一次感謝總統府、國史館,從馬總統到蔡總統,歷任館長呂芳上、吳密察、陳儀深、前副館長何智霖、修纂處長歐素瑛、協修林正慧、黃翔瑜、吳俊瑩、陳世局等全體工作同仁,從高雄到台南,費時6 年46 次的同心協力;還有從臺北市議會、立法院、臺北市政府到總統府的攝影官、以及包括小邱(邱萬興)在內的臺灣民主運動影像紀錄家的照片提供,增益本書的光采!是為序!

2023 年11 月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