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台》製作推出一系列以轉型正義為主軸的節目--「開放歷史」;透過歷史學者、政治工作者、文史工作者等,以口述的方式,講述威權、白色恐怖時代的感人故事,紀錄台灣人為民主自由奮鬥的經驗與歷史。《新頭殼》取得央廣授權轉載,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過去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故事。

教育部舉行部史室揭幕啟用典禮,在部史室展示內容中,包括禁歌禁曲、髮禁公文等古老檔案。

陳列架上發黃的教育部公文中,包括民國48年查禁「漁舟唱晚」、53年查禁「何日君再來」、68年查禁「賣肉粽」等。教育部主祕吳財順說,檔案中只有查禁結果,看不出這些歌被查禁的真實原因,主要當時的時代背景,認為這些歌曲的歌詞「不合時宜」。

今天節目要跟大家聊聊被禁唱的職業歌曲。1946年,二次世界大戰方才結束,作詞家李臨秋先生也因為自己感情的挫折,創作出一首<補破網>,交由王雲峰先生作曲。這首歌的歌詞:「手拿網,頭沈重,破甲這大孔。」我的手一碰到漁網,我的頭就覺得沈重,怎麼漁網破了這麼大洞。其實補破網的「漁網」,剛好與台語的「希望」是諧音,所以,當時李臨秋創作這首歌曲,是想表達萬念俱灰之下,還要勉勵自己、告訴自己:「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今天如果我放下手中的針線,就永遠沒有希望。雖然我的心情非常沈悶、覺得沒有出路,但我仍然應該要積極提振精神:「為著前途罔活動,找傢司補破網。」拿起我的工具,趕緊把漁網補一補吧!這樣哀愁的旋律正好符合那個才剛更換了統治者的年代,每件事都正需要補救的社會氛圍,<補破網>這首歌曲也就這樣流行起來了。

<補破網>開始流行以後,同樣遭受到警備總部的側目,若是依照前輩歌手「台語歌王」文夏先生的說法,<補破網>查禁的理由竟然是,台灣的討海人(漁民)生活都很富裕,網子若破了就丟棄,全都沒人在補破網。這樣的說法實在令人驚嘆,大有為的政府想要讓全世界看到台灣的形象是富足的,所以禁了這首歌,於是這首歌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不能唱的。但是做為一位作詞人,李臨秋先生也曾經為這首歌努力過。

當時這首歌要做為電影《破網補晴天》的插曲,電影製片人、製作公司就告訴李臨秋,整首歌聽起來會不會太消極,無法振奮人心,所以很有可能被禁。於是李臨秋特別寫了第三段歌詞,轉換不同心情,把歌詞寫為:「魚入網,好年冬,歌詩滿漁港」,魚入網,好時節,詩歌滿漁港。<補破網>這首歌第三段的歌詞,與剛剛我提到的前兩段的韻味完全不相同,變成一種輕鬆又快樂的結局,但是這首歌的作詞者李臨秋先生,曾親自說過第三段歌詞,是為了應付政府審查才寫的,結果卻還是一樣不能通過審查,<補破網>同樣是禁歌。

還有一首歌,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街頭巷尾都會聽得見,其實在台灣從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的年代裡,前後至少有三、四十年,夜深人靜,尤其是冬天的夜晚,有一種人,為了三餐溫飽、直到夜半還無法回家休息,那是窮苦人呼喊的心聲,你會在被窩裡,在家裡休息時,聽到遠處有人在呼喊「燒肉粽」。這一、二十年可能不太容易聽見這樣的聲音,或許是過了十點就有噪音管制的原因。但我記得小時候,每回聽到這樣的聲音,我的母親總是說:「這樣辛苦,在外奔走,到夜晚還無法回家,也是為了一家人溫飽。」

窮苦人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是同樣是認份又打拼,〈燒肉粽〉這首由張邱冬松先生所創作的這首歌,歌詞裡面講「不正的行為是不通」,所以才會「暫時做這款」,這首歌分明是在勸人「走正路」,分明是在勸人不要為非作歹、投機取巧,可是1960年代的警備總部,曾經條列出十項理由,當做決定流行歌曲禁或不禁的原因,其中若不是過於輕浮、危害社會,就是充滿挫折、有失正常,總歸就是太過歡喜或太過哀愁、都礙著了政府。

以往灌錄過<燒肉粽>,且把這首歌唱成代表作的郭金發先生,他回想1970年代台灣各地秀場、西餐廳最盛行的年代,他總是提著西裝與行囊,四處趕場作秀。有一段時期,他到西餐廳,樂師問他今天唱什麼歌,他馬上回答:「〈燒肉粽〉啊!不然要唱什麼。」這是他的代表作,大家都叫他「肉粽歌王」,當然要唱〈燒肉粽〉。可是樂師努努嘴,要他看牆上的一紙公告,原來〈燒肉粽〉這首歌被新聞局明定「儘量少唱」,如果要唱,就要詳細向所有聽眾朋友解釋、說明,這是在日治時期生活辛苦下,才寫出的歌曲,可是明明這首歌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發表的作品,你要郭金發先生怎麼辦?

郭先生曾經親口告訴我,在西餐廳唱歌,別的歌手可以換歌,可是我郭金發不唱〈燒肉粽〉要唱什麼?於是1980年鄉城唱片邀請他重新灌錄《郭金發歌壇二十週年紀念專輯》,希望他重新演唱這首〈燒肉粽〉時,他就自作主張,也無法徵求張邱冬松先生這位原作詞者的後人同意,將歌詞的第一句「自悲自嘆歹命人」,改成「想起細漢真活動」。原本是自悲、自嘆、我是苦命的人,父母原本對我相當疼愛,改成想起我小時候真是活潑,父母對我也相當疼愛。

1980年〈燒肉粽〉這首歌在郭金發靈機一動下,終於順利灌錄唱片,在電台、電視播送時,也不再受到警備總部的刁難了。

 

本文由中央廣播電台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