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文資審議,俞大維故居案受到高度關切,倡議保存的陳茂通故居和北門彰銀案,相對低調,其中「陳茂通故居,到底是不是陳茂通宅?」,提報人與業主各有立場,意見異常紛歧下,提早被判出局,引發文化工作者批評是:江國慶案翻版,連資料都沒有出土,就被判死刑。

其實,去年文資法大翻修後,讓長期以來受到矚目文資建物有機會翻身,特別是面臨都更的老案子。許多文化人互相集結,私下進行調查、訪談,收集資料,這些微薄力量必竟有限,更奢談力抗大老闆有計畫、有規模的都更建案;以「小蝦米對抗大白鯨」形容一點不為過,對文資提報人來說,這場戰役本來就是一場不公平的遊戲!

以現有文資審議為例,嚴苛要求「文資提報人」提出事證,光是「找證據」,就是一條艱辛的道路。陳茂通故居案,提報團隊都是自掏腰包、四處奔走找資料,沒有政黨支援下,這群人輪流陪文資委員會勘,提出來的資料被委員批東批西。 過去兩個月來,文史工作者凌宗魁花了許多心力投入調查與資料蒐集;在有限的史料下,一開始以棉布商日進商會負責人「小林惣次郎」名義提報,卻遭到文資委員「打臉」。

至底「找回紀念建物身分」是誰的責任?囿於提報人必須提供證據的壓力,台灣文資審議綁住了提報人,但提報人與官方在資源不對等下,文資提報人在提報過程就容易遭到不公平對待。

文資委員出一張嘴,只要在會勘報告寫下:「無足夠之圖片以資佐證,未有重要人物在此居留,建議不列入文化資產」,文資審議案就不易翻身;而業主對待提報人也不友善:「提報人應該先向我們屋主求證才是,否則逕自以不實內容提報,誤導委員和社會大眾,只能說他們仿古做的太好,以假亂真,讓人誤以為是日據時代的留下來的其實完全不是。」

因為提報人要扛起證明文資身份的責任,必須要到處找老照片、老資料,資料不全,找不到在審議大會就遭到文資委員責難,甚至與業者形成恐怖平衡的緊張關係。上述就是陳茂通故居案,在會勘、審議過程提報人的處境。

而北門彰行案的提報人張沛齊,只是台北教育大學大四學生。他在老師蕭文杰的啟蒙下,開始關注文資保存,他真的只是小蝦米,卻自己上網找線索、查資料,因為他發現了北門彰銀有很美麗的巨型石柱;這棟老建物,早已在文化局的列冊名單內,卻被文化局遺忘了;北門彰銀會勘時 ,文資委員多半建議納入文資保存,請問:這棟建物已進入了都更程序, 誰又要為耽誤都更扛起賠償責任?

而俞大維故居案,若非國民兩黨立委、台北市議員傾力動員,林懷民出面力挺,前外交部長錢復出來發聲,哪裡對抗得了巨大的都更怪獸?因為民代、各方人馬的出手援救,連柯p在市議會議員質詢時都洩了底,並指稱:案子已有保存的共識,不會作成決議…。只是俞大維故居案有太多人「關切」,於是出現了文資委員和文化局「聯手」,以提報「國定古蹟」方式把球丟給文化部;沒想到學運出身的文化部長鄭麗君很敢,硬是嗆回去!

「文資審議,是不是一齣已經寫好劇本的戲碼?」從俞大維故居提報國定古蹟,一夕間,文化局決定補正「市定古蹟」程序,以及柯p在市議會的洩底說,都讓人質疑:「文資委員,被牽著鼻子走?」,文資審議根本「玩假的!」,真如立委姚文智所言:「文資審議,只是政治操作嗎?」,
「為什麼文資提報的查證,要由提報人一肩扛?」「文資史料爭議,到底要不要查證,再作判斷?」文資委員郭瓊瑩說了公道話:文化局應該針對提報案主動了解,並進行調查研究,提供正確的審議材料。

經過陳茂案的審議,有人說:台北市的文資審議向都更傾斜;文資委員在文資審議過程,身處在歷史現場,難道不需要活在文資審議的正義一方嗎?,

面對文資史料爭議,審議委員至底要不要查證,再作判斷?   圖:陳香蘭/攝

文資審議對待公民自發性的文資提報,異常苛刻,提報人要扛起提供事證的責任。又要面對業主無情的批評。   圖:陳香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