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程序正式啟動,未來至少2年內將測試去年英國多數人民的抉擇,究竟是民粹操作、過度激情後的結果?還是反映英國對主權與現狀不滿、想要勇敢走出自己路的理性選擇?同樣地,在既有的選舉遊戲規則下,川普去年11月當選美國總統,上任2個多月來,新手上路跌跌撞撞、爭議不斷,就連日前推出推翻歐記健保的主張也被自家人占多數的國會「打槍」。川普的民調也是歷年菜鳥總統最低,去年當選以來的志氣昂揚頓時挫敗連連、雄風不再。
這2項在去年引領全球反自由貿易、反移民、甚至反「建制派」的巨大力量,在德國、法國、荷蘭、奧地利、澳洲都產生刺激性的連鎖效應,鼓舞許多極端右派勢力的興起和壯大。但激情過後,最近已經出現些許倒退跡象。
3月初荷蘭的國會大選,選前,多數民調一致看好由懷爾德斯(Geert Wilders)領導的自由黨勝出,但結果卻功敗垂成,敗給由現任總理魯特(Mark Rutte)執政的保守派自民黨。懷爾德斯雖仍然保有第2大黨的席次,但氣勢也不若以往。
無獨有偶地,日前在德國舉行的地方選舉,總理梅克爾所屬的基民聯盟獲勝,一掃去年幾次地方選舉慘敗的陰霾。右派新崛起的「另類德國黨」小有斬獲,但左派的社民黨表現不如預期,此結局為梅克爾9月的政權保衛戰注射強心針。此外,在澳洲的地方選舉,高舉反移民族主義大旗的「一個國家黨」也拿不到5%的選票。
固然每個國家的右派陣營力量不一,但一連串發生在荷蘭、德國和澳洲等國右派政黨的選舉表現呈現衰微現象,可以解釋為「建制派」成功的反撲,同時,運用英國「脫歐」與川普勝選旋風漸息,加上自身反省學習、改變策略,訴諸安定,終於能夠成功捍衛執政地位,也讓這股在去年風起雲湧的反歐盟、反自由貿易、反移民的極端右派浪潮出現暫時止歇現象。
但這可能足以作為風向球,但還不足以詮釋為極端右派陣營的消失。
如今全球焦點都放在4月23日舉行的法國總統大選首輪投票。目前領先的前2名候選人是中間派的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和右派民族陣線的勒朋(Marine Le Pen)。勒朋正是大打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兩張牌的民粹領袖,進而主張法國「脫歐」、反對歐盟、緊縮移民政策,以及改善與俄羅斯關係,日前發生在英國倫敦的恐怖攻擊事件更助長勒朋反移民的立場。儘管最新民調顯示,勒朋暫時落後馬克宏一段差距,但尚未決定的法國選民依然有一定比例,勒朋極有可能與馬克宏同時進入5月的第二輪投票。
歐洲「建制派」能夠維繫政權的主因除了「反建制派」有式微之勢,也是拜其巧妙吸納「反建制派」部份主張之賜。例如荷蘭執政的總理魯特為了求勝,在競選期間在移民政策的立場也右移,甚至對移民提出若干批判的言論。至於梅克爾去年底面臨推動接納中東難民政策的重重阻力,以及發生在柏林等大城市的恐怖攻擊慘劇,也坦承政策的推動不周,向德國人民道歉。
這也證明,這股依附於英國「脫歐」與川普勝選的歐洲極端右派力量並不會消失。縱使無法透過選票擴大政治版圖,但也給執政的保守陣營帶來調整政策的壓力。由此觀之,「建制派」仍不應志得意滿,而是應該嚴肅面對此一浪潮。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作者:端木雲(旅居海外多年,曾從事國際新聞編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