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將在今年7月1日屆滿20週年,新任香港特首也將在明(26)日出爐。這是首次讓外界認為,唯一可能讓北京欽定人選落選的機會。假設,非欽定的曾俊華當選,究竟是北京頭痛的開始?還是港獨聲勢重挫的開始?

香港特首即將在26日投票,這幾天,若只看選前遙遙領先的民調,街頭造勢活動的空前盛況,不了解「特首選制」的人,會誤以為曾俊華已經篤定當選。

問題是,有權投票的,是不到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雖然,今年勢力大漲的泛民主派,掌握了約320票,因此理論上,北京欽定的鄭林月娥,應該還是穩操勝算。

然而,這次最詭異的現象之一,就是過去北京從來不需要表態「唯一支持」,這一次,卻不時可以見諸香港媒體的新聞標題。例如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也3月初的兩會期間,表示「唯一支持林鄭月」。這,反而成了生變的訊號。

從北京的立場來說,長年跟香港民主派的關係緊張,香港民心,特別是年輕人,卻愈來愈站到泛民主派這一邊。如果不是靠著「許多巧門」的選舉制度,泛民主派的勢力應該要更高。

但是,繼續強勢壓制民主派的手段跟籌碼,包括選制的、司法的、經濟的,幾乎都已經用盡,接下來,有效處理、化解香港「民怨」的特首,更應該要被優先考慮了。

換句話說,習核心眼前必須優先全力佈局「十九大」,如何容許北京最前線已經暗潮洶湧之際,香港又星火不斷?

尤其,欽定的林鄭月娥在競選過程中,所表現的政治手腕與能力,極可能又是一個會做出提油滅火,徒增民怨的人物。

反過來看曾俊華,雖然不是北京公開正式欽定的人選,但是,在政治光譜上,他一直是親中國或至少不反中的建制派。對北京而言,也算是「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特首人選。

尤其,他被各界預測是特首熱門人選,始自2015年6月,以香港財政司長身份,代表參加北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舉行協定簽署儀式的盛會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動走向曾俊華握手。

中國國家主席主動親自握手,握手停留幾秒?什麼眼神?是否寒暄?向來都是中國官場,會被不斷倒帶重播,仔細解讀詮釋的重要橋段。

簡單說,以習的位階,主動跟只是司長級數的曾俊華握手,很難被視為只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客套行動。

1997年董建華出任首任香港特首之前,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也曾演過主動握手的類似橋段。習近平這個舉動,也難免被放大鏡觀察。

這次曾俊華高民調的因素之一,包括泛民主派這次沒有推出人選,改以公開全力支持曾俊華。泛民主派明知曾俊華在政治光譜上的位置。

因此,若先不管泛民主派的動機,純就客觀發展的沙盤推演來說,假設,北京連曾俊華都無法接受,可以想像港民的失望與憤怒,必然加速升高港獨的正當性與支持度。

問題就出在,萬一曾俊華真的當選了。泛民主派怎麼辦?放下港獨接受對話?還是繼續抗爭?

在此之前,大家都用算術檢視「選舉委員會」的選票結構,認定曾俊華民調再怎麼高,也是沒用。但是,單純算術是一回事,北京的政治精算,又是另一回事。

尤其,曾俊華不只是建制派,甚至今年1月宣佈競選特首的記者會上,曾經公開批判港獨否定歷史,侮辱香港人的感情,強調「中國從來就是港人身份認同的核心」。

這個反港獨的公開發言,形同對北京的「宣誓效忠」,曾俊華除了展現個人特質與能力之外,全力爭取港民認同支持的文宣廣告與造勢策略,都緊緊守在「修補社會撕裂」這個主軸。

其實,他要傳達訊息的對象是北京,也就是他可以修補香港跟中國的撕裂關係。

曾俊華24日在中環的造勢活動,盛況空前,他主動提到,這裡也是兩年前「佔中」的發生地點,希望從26日開始,讓「佔中」賦予新的意義!

這句話,號召了兩年前備受國際社會讚賞的香港熱血青年;同時也是向北京溫情喊話,「我,曾俊華,有能力處理這件事」。

從台灣的眼睛來看,北京如果還是執意選擇林鄭月娥,可以想見的,應該就如同當年李登輝任命郝柏村當行政院長一樣,只是加速「非主流派」敗退的速度而已。

如果選擇了曾俊華,應該就如同蔣經國選擇了李登輝,延續了國民黨在台灣的政治生存。

但是,無論如何,世界普世價值的潮流,還是不會變的,差別只在緩流、急流、抑或碰到逆流的短暫激流,終究還是繼續往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