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鬼頭刀」的鱰科魚類是台灣東部重要的經濟型漁獲,為了發展永續漁業,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聯合日本長崎大學與鹿兒島水族館,透過標識放流法,發掘出鬼頭刀的族群移動特徵,並建立相關科學參數,對物種的研究又更進一步。
鬼頭刀廣泛分布於世界3大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因為性喜追逐飛魚為食,在台灣有人稱牠為「飛鳥虎」。鬼頭刀是台灣重要的海洋資源,其中,又以台東新港為大宗,每年出產約3千至5千公噸,佔了台灣東部總漁獲量一半以上。隨著近年海洋保護意識抬頭,具生態永續精神的漁業改造計劃(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FIP)成為國際間水產認證的共同指標。
台灣也在2015年成功登陸對鬼頭刀執行FIP,其中一項工作便是每年提出測量報告,確保漁獲資源朝生態永續方向發展。水試所在2015年率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針對東部鬼頭刀資源利用狀況及族群動態進行解析。直到2016年,更擴大進行跨國研究,與日本長崎大學及鹿兒島水族館合作,採用放流標識研究。
農委會在21日發布研究成果,2016年研究人員在個體上裝設迷你標識裝置,可紀錄座標、溫度、深度等資料,分別在台灣及日本標識了4隻及6隻鬼頭刀。最終回收3枚標識器,解析了鬼頭刀魚群的動向。發現夏季時,台灣東部鬼頭刀棲息於淺水層、冬季則是棲息在較深水層,而透過標識器可以發現,台灣東部的鬼頭刀標放後都會往北洄游。
農委會表示,未來水試所會持續與日本及其他國家的漁業科學家進行交流,共同探討不同海洋環境下的鬼頭刀行為特徵與族群分佈狀況。以此作為資源評估依據,有助於未來擬定該魚種管理策略。
(I) 2016年3尾鬼頭刀(A, B及C) 配置標識器後之放流地點(圓形)及標識器彈脫地點(星形);(II) 鬼頭刀B最有可能之洄游路徑推估。 圖:水試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