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都市,童年環境的樣貌不論時新時舊,就一直都是被所謂現代化的設施充斥,成長伴隨的是和許多的高樓一起長高,腳底踏的土地從來不是土做的,而是被鋪蓋上了黑色堅硬的柏油瀝青。小時候雙親尚有足夠的精氣神,仍懷抱著新手爸媽的雄心壯志會在假日高度密集地開著汽車帶我和哥哥刻意地避開一直待在都市,花點時間走進自然世界。路途顛簸者我們可以到達東海岸,看看與我的都市所在不同面、有著不同名字的另一片海洋;輕鬆易達者我們就到高雄郊區的溪邊抓一整天的昆蟲,離開都市很不便但是到處都是怡人怡心的好景。不過也因為我的兩對祖父母都是高雄人,我記得以前還是小朋友時,常皺著眉頭不滿足地問爸媽「為什麼我沒有鄉下可以回去?我想要跟有些同學一樣有鄉下。」而他們總覺得好笑卻又不知道怎麼讓我安靜下來。我似乎有些幻想田園生活。

比起丘陵地或海岸,我更少往高處的野地去。上一次印象深刻的爬山記憶回望已經釘點在大學一年級,是某一次環境教育課堂以休假日額外騰出的田野實察,我不記得我跨越了幾座大小山丘,總之目的地是深山裡的老七佳部落,而那路途也已經足夠成為人生中的第一可怕經驗,那是走過了一面崖壁的下面仍是崖壁,是前方毫無希望,後方也退無可退的感覺。不過直到抵達,太陽快要下山時,橘子色的光線從山谷的縫隙迸發,我們的背後是大片大片不同深淺綠色的樹林,綴著石頭做的小矮房,木頭搭建的露天小廚房,可愛至極。走了這麼久那麼累,停下來欣賞時我望了下泥濘髒兮的布鞋與感覺到身體的疲憊,我才知道為什麼,這裡可以這麼原始美麗,一切都是如此得來不易,即便這還是一個局外人自顧自的感動。

《山牧之愛》:現代牧人的四季日常,還有他的羊

有時我覺得,我們之所以如此獨立思考,是因為我們已經看夠了外在的世界,知道我們最喜歡傳統的方法和獨立的思維。我祖父曾遠赴巴黎參加農業展,他知道都市有什麼優點,但他也覺得都市讓人感覺像失了根的無名氏,在裡頭任人擺布,四處飄蕩,毫無自由和掌控力。都市提供的潛在財富,相較於家鄉提供的歸屬感和意義,根本微乎其微,甚至付之闕如。」—〈在侷限中隨時都在找突破點〉p.65

位於英國北部湖區的麥特戴爾(Matterdale)地區,詹姆士.瑞班克斯(James Rebanks)領著他的羊群在伊甸谷地(Eden Vally)中和壯闊的自然景觀融為一幅畫。這是一本瑞班克斯紀錄自己與整個家族,甚至是湖區(Lake District)從好幾個世紀前就開始的放牧歷史小傳。他用「四季」來建立書寫架構,「夏」卻是他擺在第一位的季節,我從他鋪排的閱讀航線慢慢理解並揭曉,原因是夏季是放牧工作一年中最飽滿燦爛的時光,是比春天更讓牧羊人感到舒爽的季節,因為此時便是忙碌農事最容易順利進行的季節。一邊讀還會訝異於這些羊隻與牧羊者的故事竟然就像真正的四季一樣分明,有著產業與人生各自的轉折與跌宕。

瑞班克斯在他所寫下的「四季」當中,穿插了很多牧羊知識與經驗。這些都是如果我沒有偶然拿起書來看,我就不會透過文字與心擁有的「經驗」。小從他的〈像牙齒這種小事還是很重要〉,介紹羊齒的排列與到底哪裡重要,當羊隻成年時,他形容牠們口腔裡的牙齒便像「一列白色波特蘭石做成的墓碑」,這讓我咯咯發笑。以及他把剃羊毛時的動作描寫的像是一手持著剃刀一手抓著綿羊與之共舞的動感畫面。還有幫助斯韋爾代爾(Swaledale sheep)公羊矯正羊角生長的方法,因為他們擁有的是像鸚鵡螺一樣圓圈形的羊角,有時會因為彼此打鬥後影響生長方向,尖角有可能往腦門或眼球逼近造成危險。

平時的勞務的繁雜與辛苦就不多提了,那些都是甜蜜的負荷。一直到〈那年,口蹄疫大爆發〉,他敘述病疫的快速蔓延與吞噬整片湖區牧場,目送細心照料的羊隻牛隻上屠宰車,一切都讓人心碎,牧場也面臨經濟上的困境。

然後來到「冬」的書寫,冬天下了雪的牧場白皚皚也有另一種遼闊與美麗,但卻是非常令牧羊人提心吊膽的季節,他們要陪伴羊群挺過無數個寒冬,而風雪過後往往會有羊隻死於肺炎。有一個畫面是他帶著好幾束乾草捆騎著四輪摩托車駛在厚厚的雪地上,到各個牧區群尋找與餵食他的羊,完成任務後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用熱水解凍他的雙手。

他也在山谷與城市之間來回擺盪。他和其他在牧羊家族長大的孩子一樣,認為上學僅僅是履行國民義務,教育並不會使他們的人生發生重大的改變,而他們也更加重視牧場上的一切,幾乎從他們還是小小孩的時候,就跟隨著祖父或是爸爸在農場上勞動疾走,家庭教育也並沒有鼓勵男丁去上學翻轉他們世代的延續,卻漸漸像是被世界遺忘的牧羊人生。直到他在母親的房間發現一箱外祖父遺留下的「寶藏」。

他在農忙之餘,通常是夜幕垂下後,便一頭栽進書本的世界,那些世界經典為本來就天資聰慧的瑞班克斯帶來的不一樣的感受,像是啟動了什麼按鈕,他開始求知若渴,在書裏讀了許多他人、他地與他人的生活後,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哈德森(W.H.Hudson)的《牧人生涯》(A Shepherd’s Life),他說「它讓我領悟到,我們也可以成為好書裡的主角」,他也成為了願意相信書寫可以蘊藏無形力量的人。

而堅毅的牧羊人性格也起了不錯的作用,在一次和父親為牧務意見相左僵持不下時,他開始思考離開牧場的可能,認為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抽離放牧工作,是當下最好的一個選擇,他開始重新回到城鎮的學校吸納知識,更順利地走進了歷史悠久的牛津殿堂。完成了這項讓其他牧羊家族都嘖嘖稱奇的學業後,他依然想要回到丘陵地上回歸放牧工作,應該說他並沒有一刻是不想念家鄉的原野和他的羊夥伴的,讀書只是開闊了他的眼界,更讓他往內求,更能思考他最在乎的事,那就是任何關於家鄉以及牧地上的一切。

「這就是我的生活,別無所求。」瑞班克斯在最後寫下了這句話,他很完整的把故事寫了下來並收束在這句簡單卻非常使我內心震動的話。在世界上有好多地方我想去看一看,雖然不知道在死掉之前究竟有沒有能力前往,我幻想的偶爾會是那些高中地理課本上、我們已經擁有太多背景知識的大自然或世界遺產。看到瑞班克斯寫下的這句話,讓我很想寄信給他,告訴他我看了這本書,擁有他從遠方發送的牧羊知識與經驗談,也想要帶著這本書前往這個之於我的他方,我是絕對扮演不來一個聰明的現代牧羊人的,但起碼我希望有一天真的能夠到達麥特戴爾,那時候的自己可以暫時是一隻無憂無慮的小綿羊。

作者:鄭珺月

(編按:此篇為新頭殼網站跟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所推出的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