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環團詬病的環評制度效率不彰?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28日下午召開記者會說明,環評制度並非外界所言,是執行總統或政府高層落實政策的白手套,在多元的社會下,政府計畫和民意是「天秤的兩端」,需要整合,他就任前已向總統府報告,在總統蔡英文選前提出的5大創新產業中,環保署將加強盤點,評估有哪些政策需要環評,爭議較小的產業計畫將優先推動。

蔡英文上任前表示,當選後將推動的5大創新產業,分別為:1.台南沙崙為中心的「綠能研發中心」、2.桃園的「亞洲矽谷計畫」發展物聯網與智慧產品、3.台北資安、台中航太、高雄船艦為中心的「國防產業聚落」、4.從中研院的南港園區、竹北生醫園區延伸到南科的「生技產業聚落」、5.台中的「智慧精密機械聚落」。

詹順貴強調,過去20年來,環評會後不予通過的案子僅有4%,環保署將在今年8月底,將民意納入環評行政程序進行審查,並於6個月內擬定「應實施環評的政策細項」、「開發行為環評作業準則」、「環評認定標準」,並推出「子法修正草案」,9個月內將提出「環評法修正草案」,較長遠的目標是在1年半內,納入原住民文化、迫遷議題等人文因素考量,推出「增訂社會影響評估技術規範」草案。

在環保署的提升環評制度與審查效率計畫中,未來將於專案小組審查會議召開前,由環保署至當地先行舉辦公開會議,提前廣徵關切民眾、團體意見;落實專案小組會議以3次為限,之後不再同意補正(特殊情形須經主任委員同意),藉此提升補正品質及審查效率。另延續現行書面審查程序,聚焦追蹤前次意見回覆情形, 有效提升審查效率。

詹順貴表示,他以前擔任中科四期的區域計畫委員時,中科管理局安排委員跟顧問公司現勘時,開發單位告知當地民眾並無反對意見,卻沒有帶委員們去最具土地爭議的「相思寮」,最後勞動行政院長出面協調,才能「劃地還農」,日後環評法的修改方向,將採取專案小組現勘、廣徵當地民意並行制度,藉此減少環評爭議。

在國家公園風景區開發計畫環評方面,詹順貴指出,未來在每一個國家風景區,不論是要蓋旅館或是觀光教堂,都要進行總量控管,納入政策環評項目,經過部會研商後,再送到行政院核定,至於環保署長李應元日前提及的禁止太魯閣國家公園採礦權,是否能納入政策環評項目,還需要時間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