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政府官員問我,台灣可不可以不做新南向?不論是地緣經濟還是地緣政治,台灣自絕於東協的發展,等於自絕於全球化的浪潮。台灣的區域經濟必須利用東協的位置與規模與全球整合,台灣的國際外交也必須利用東協的平台與合縱跟全球接軌。亞太經濟的新引擎已在東協啟動,個別國家領頭的分隊列車過站好幾班,台灣豈有不跳上車廂的道理?

美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國家都與東協建立定期的首腦峰會,他們都視東協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支點,連姍姍來遲的俄羅斯近來也積極參與越南海上石油開發,俄羅斯東協峰會上個月才在俄羅斯索契舉行,越南90%以上的武器採購自俄國,近期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也開始購置俄羅斯的軍工產品。

台灣布局東協的策略地圖必須參酌2個軸線4個象限,是指東協10國對中國的政治威脅與經濟依賴2個軸線的影響高低所落到的4個象限之內。從6 月14日在昆明所舉行東協與中國外長會議所上演的中菲南海爭議談判破裂,可以略為解釋這4個象限下的東協國家。馬來西亞釋出一份強硬的聲明,雖然後來遭到撤回,新加坡和印尼2國隨即發表個別聲明,呼應了東協外長對中國在南海進行填海造陸所造成的緊張現狀極度擔憂。可見新馬印菲汶較屬輕經濟依賴中國,但馬菲汶都跟中國有南中國海領土的高政治爭議;緬甸與越南則因為鄰接中國,無論是政治威脅或是經濟依賴都受中國影響程度高,而柬埔寨與寮國曾被外國評論家喻為中國埋伏在東協中維護其利益的特洛伊木馬,明年東帝汶若加入東協,恐又多一名監軍。二戰後的泰國雖然是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其軍事設備與安全結構依賴美國,但一方面又與中國進行聯合軍演,外交向中國靠攏,在4個象限中最難擺定。

東協2015年底達成邁向區域貿易聯盟,現在與未來全球流通的資金和技術將在這裡匯集,並與全球經濟整合。東協各國經濟產業相對優勢也可以用資訊化及知識化程度兩個交集面簡單區分成4個梯次,新汶為首,馬泰次之,印菲越其後,柬寮緬後之。首者是台灣可以與之聯盟,互通有無,後者則是充滿成長潛力,市場無限。多數東協國家基礎設施都面臨缺乏,製造業仍是最大宗的需求,對有助於商品和服務流通相關的交通運輸、資通訊、物流產業的專業知識與供應鏈都存在這區域的成長空間。

日本與中國一直在東協內進行政治經濟的相互角力。3條泛亞鐵路的中國美夢還懸在半空中,最先完成的可能是2018開工的吉隆坡到新加坡的新馬高鐵,中日都在搶這一筆150億美元的大單。日本在東協著力最久也最深,即使中國銀彈攻勢驚人,直至目前,日本對東協的投資累計仍為中國4倍之多,而且長期以來對東南亞的耕耘以技術及人才為主,與中國大手筆金援有所區別。協助泰國建立東方底特律,以及豐田在印尼等都看到日本在地化的足跡。以二戰後東南亞損失最慘重的緬甸為例,戰爭期間日本在緬甸大量掠奪物產資源,戰後藉著賠償機會進入緬甸成為最大援助國,近期的日緬合建的迪拉瓦經濟特區便是成功的一例,雖然中資企業也在緬甸投資重大計畫,如水利建設、銅廠等,但卻換來洗劫資源、暗盤交易的惡名。

東協中台灣僅與新加坡簽定自由貿易協定,經過長期國際自由化政策,新加坡已經成為區域的金融、航運、服務中心,轉型為以資本、知識、創新為核心的城市經濟體,高度追求經濟知識化的結果,非常需要如台灣製造業硬體的完整產業鏈的合作夥伴。再者,新加坡的中小企業產業上下游生產價值鏈相當薄弱,面對東協龐大的製造工廠以及消費市場,擅長價值鏈整合的台灣企業,靈活快速回應市場的變化是個可以攜手合作的夥伴。以一個即將成功的台新合作個案為例,台灣的無人飛機製造商正與新加坡企業管理軟體廠商合作,一起進軍馬來西亞棕櫚園的巡邏管理,軟硬體的結合便是台新聯手進軍東協的典範故事。

新南向是台灣在全球化中必須強化的區域觀點,在那我們已經有最好的策略合作夥伴--日本與新加坡。除了國際外交的政治平衡與參與未來經濟市場的架構外,東協是全球文化差異最大的地區,印尼2.6億人口的祖先4000年前還是由台灣的原住民移入,這裡的爪哇文化根源來自台灣,現在透過外籍配偶與勞工,我們有共享的文化。民主化是對東協最具挑戰的任務,光是東南亞各國殖民地後的獨特政治制度及其發展就足以提供台灣政治學界研究不完的課題。

新南向不行,絕對不行!

(圖: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黃瓊雅(新加坡國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