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在台灣內部吵得沸沸揚揚,其實,更重要的課題是分析兩岸之外的美國怎麼真實看待「馬習會」後的美中台三角關係發展。

先來看歐巴馬政府官方的回應。「馬習會」前,白宮表示鼓勵兩岸對話以維持和平穩定,但要看會談後有什麼實際成果。「馬習會」後,國務院再次表達對兩岸領導人對話的歡迎。美方坦承馬英九政府在「馬習會」舉行前已向華府告知,但拒絕透露是「多早」以前告知。根據多方了解,馬政府是在11月3日晚上「馬習會」曝光前不到一天,才經由正式外交管道向華府說明。這也驗證為何白宮第一時間的回應仍有所保留,而所有華府熟悉兩岸事務的專家們也都儼然被「突襲」(ambushed),深感「意外」(surprised)。習近平有意擺脫美國,由他自認的「兩岸中國人」自己來處理兩岸問題,而馬英九為求歷史地位全力配合,被蒙在鼓裡的美國內心做何感想,才是關鍵所在。

「馬習會」會後,歐巴馬政府依然維持既有鼓勵與歡迎的立場,台灣藍綠陣營和媒體也各取所需、各自解讀。但歸納「非官方」的評論觀點,不外乎以下幾點:一、「馬習會」能夠實現,讓兩岸最高領導人見面,象徵性意義大於實質性;二、「馬習會」對於現階段台灣總統大選的選情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馬英九追求個人歷史地位的表現對國民黨也有風險;三、「馬習會」凸顯「一個中國原則」、卻未能彰顯「各自表述」的結果,讓蔡英文與未來的民進黨新政府更難以接受,除非未來的「蔡習會」能不預設任何政治前提才有可能進行;四、「馬習會」是習近平為了將勝選後的蔡英文「框」(box in)在「一個中國原則」為定義的「演進版九二共識」這個框架中,若未來蔡英文政府不接受這次的「一五新加坡共識」,北京可以合理化其反制台灣的行動,國際社會也會施壓蔡英文,台灣社會將再被統獨與藍綠的鬥爭裂解;五、習近平的算計也有風險,亦即將得罪支持蔡英文和民進黨的選民,其中包括更多認同台灣獨立的年輕世代,讓兩岸關係漸行漸遠;六、習近平的戰略之一是要將華府排除在兩岸對話之外,也符合中國欲弱化美國在亞洲影響力的企圖,「馬習會」雖然不致改變美國既有對兩岸的政策,但華府更應重視台灣的戰略地位,強化對台灣的民主、安全、經貿與政治支持。

上述課題,遠比爭論馬英九是不是過於喜出望外、喝醉酒、講醉話,或是國民黨怎麼藉此在剩餘不到70天的選戰中,用「馬習會」和「九二共識」來死馬當活馬醫、拼個逆轉勝都要來得重要?因為它涉及台灣未來的生存命脈以及亞太戰略情勢的演變。

這當中又牽涉到許多華府誤判的可能性,包括:美國是否低估習近平的野心和能力?美國是否對現階段兩岸檯面上的和平互動過於一廂情願,進而過於輕忽?美國是否真正掌握台灣年輕世代對兩岸關係以及國家認同的質變?還有,美國是否真能揮去對過去民進黨執政時的負面印象,在「馬習會」後的兩岸新變局中,讓未來的民進黨政府成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建設性力量?

蔡英文和民進黨的責任更是重大。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是在驚濤駭浪與歷史機運下完成,欠缺經驗和「少數執政」的困境,讓民進黨在兩岸關係與對外關係的經營上屢屢出現不一致的作為。2016年的民進黨若再次執政,可以預期蔡英文的民意授權會比當年的陳水扁強,民進黨在新的國會生態也較具推動改革的能量。最重要的是,民進黨已經有過執政經驗,這幾年來也與美國和國際社會深化了互信,再加上台灣公民社會獨立判斷和影響政策的意識力和行動力更強,這些都是未來新民進黨政府面對選後對岸中國施以「一五新加坡共識」這個新的政治緊箍咒時最強而有力的資產。

只是民進黨新政府也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用審慎的耐心來全面評估大選後的兩岸關係與習近平可能的反應;二是用坦誠的溝通來建構與美國以及其他周邊國家的信任;三是用民主的透明來爭取台灣人民對新政府處理兩岸事務的支持;四是用台灣民主的深化與戰略地位的重要,以及華府面對中國崛起的威脅,來促進台美關係實質的提升。

作者:劉世忠(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