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有助於提升下午的讀書、工作效率,然而,究竟要睡多久,才能讓午睡達到最大效益?成大資訊系教授梁勝富率郭至恩、劉晏甄、陳鵬宇、陳彥州等學生開發出「智慧型眼罩鬧鐘」,藉由偵測使用者的眼動訊號判斷所處的睡眠階段,並在適當的睡眠階段喚醒使用者,既可避免過長的睡眠導致醒來後的疲憊,或是睡眠時間過短以至效果不佳,讓午睡「睡得巧又睡得好」。

智慧型眼罩鬧鐘曾在教育部智慧電子創新應用與設計競賽打敗眾競爭對手,獲得評審一致的肯定,奪得第一名佳績。由於眼罩式款式輕巧易攜帶,使用上也不會負擔,市場開發潛力大,梁勝富樂於將技術技轉給企業,一起享受這樣的成果。

梁勝富表示,智慧型眼罩鬧鐘從構想到成品雛型,投入研發時間約3年,一開始只是很簡易的將偵測眼動訊號的貼片,貼在眼球處,之後逐漸修飾外觀,最後做出眼罩款式的鬧鐘。

他說明指出,長期以來研究得知,睡眠可大致分為非快速動眼期、快速動眼期,完整的睡眠從非快速動眼到快速動眼期約90分鐘,之後再重復循環。非快速動眼期可再細分為4個階段(1、2階段為淺睡期,3、4階段為深睡期),進一步分析如果短暫睡眠在非快速動眼期第2階段醒來,恢復的警覺性、工作效率最理想,第3、4階段醒來容易有「下床氣」。

因此,團隊針對該理論分4組做午睡實驗,分別為1.不睡午睡、2.非快速動眼期第2期喚醒、3.非快速動眼期第4期喚醒,4.睡60分鐘。最後證實短暫睡眠者在非快速動眼期第2期醒來,睡眠的效率最好,因此「智慧型眼罩鬧鐘」設計在非快速動眼期第2階段將人喚醒。

梁勝富強調,傳統、專業的睡眠判斷,要測眼電波、腦波以及肌電訊號,所用的儀器複雜、線路多,無法在公眾場合使用,此設計化繁為簡,設計的可攜式「智慧型眼罩鬧鐘」只需測量眼電波即可間接得到腦波、肌電訊號,配合手機、平板或電腦,即可在辦公室、高速公路休息站等場所使用,眼罩式款式輕巧,使用上不會有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