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近兩年來屢屢表明有意爭取親自出席「亞太經合會」(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並且與中國領導人會面,去年習近平正式接班後,馬英九更積極醞釀「馬習會」氛圍。今年即使歷經太陽花運動和張顯耀事件仍不死心,近期動員一波波「挺馬」學者於報章雜誌撰文呼籲中國接受APEC「馬習會」,國民黨立委也釋出「馬習會」不一定非要在國際場合的訊息。
接著馬英九22日於德國媒體專訪中,矢言持續推動目前的向中國接近的政策,盼望能在APEC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德國之聲》中文網指出,馬英九強調願意學習當初東、西德處理雙邊關係,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所以必須先完成兩岸互設辦事處。
馬英九一步步堆砌APEC「馬習會」的鑿痕雖然換來北京一盆冷水澆頭,重申應按照APEC有關諒解備忘錄規定與慣例來處理有關問題,即台灣領導人不能出席APEC領袖會議,改由指派的領袖代表出席。
唯究竟馬英九真正想推動的是「虛」的APEC「馬習會」、抑或是非國際場合「實」的「馬習會」?而為了要見習近平一面,馬英九要付出什麼代價?這些才是值得嚴肅檢視的重點。
爭取台灣民選總統出席APEC領袖會議彰顯台灣的代表性,理當屬於跨黨派支持的外交目標,馬英九這種先創造條件來說服北京或是國際接受的思維也並非新招,從李登輝到陳水扁都曾嚐試未果。
APEC創設於1989年,1993年在美國西雅圖舉辦時,柯林頓開創非正式領袖會議先例,也就是所謂的「西雅圖模式」,之後的慣例就是台灣總統不能出席,改由領袖代表出席。李登輝為了尋求親自出席的外交突破,提出南向政策的誘因,希望能換得出席1994年印尼茂物與1996年菲律賓馬尼拉APEC機會。1995年在日本大阪的APEC,李登輝也運作日本人脈皆未成功。李登輝的領袖代表分別由當時的經建會主委蕭萬長、江丙坤與總統府資政辜振甫出席。
2000年政黨輪替,陳水扁派出央行總裁彭懷南。2001年10月APEC在上海舉行前,阿扁嘗試爭取親自出席遭拒,備胎人選國民黨的前副總統李元簇也被打回票,中國方面更以極盡羞辱方式的一紙傳真傳來邀請函。阿扁決定缺席不派領袖代表,這也是唯一一次台灣缺席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
當時阿扁自持的籌碼是他首任初期向北京傳達的善意,包括四不一沒有、未來一中與統合論等。阿扁明顯誤判兩岸情勢與北京對其信任感,隨後三年派出李遠哲。阿扁連任後曾於2005年嚐試推動王金平參加也遭北京拒絕,最後只能派出林信義、張忠謀、施振榮等企業家,無法再提高層級。
馬英九對出席APEC項莊舞劍早就有跡可尋。2008年首次當選即透過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處長包道格放出APEC「馬胡(錦濤)會」風向球,但首任並無積極動作,始終由前副總統連戰代表出席,最多就是2011年時一度嚐試讓現任副總統蕭萬長出席,作為未來馬英九出席的試金石,但北京仍未點頭。
當時胡錦濤卸任在即,兩岸關係發展符合北京期待,無須創造APEC「馬胡會」增添變數。何況此例一開,若民進黨蔡英文隨後當選援引慣例,將增添中國麻煩。2012年馬英九連任後的海參威APEC前,北京不滿馬英九提出「一國兩區」,總統府根本不抱希望。
但從2013年開始,馬英九開始加大動作操作兩岸領導人於印尼峇里島APEC會面,馬英九多次表達親自出席與習近平見面意願,項莊舞劍其實是2014年在北京舉行的APEC。該年5月為了轉移國內施政無能焦點,創造APEC「馬習會」的「條件」。
馬英九先派遣吳伯雄會見習近平,接受「一個中國框架」,繼而於回函習近平恭賀其連任國民黨主席的信件中表明「1992年兩岸達成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揚棄「一中各表」,急於在年底前完成兩岸服貿協議與互設辦事處等議程向北京示好,以及規劃「較連戰位階更高、與總統更接近的人選」出席今年APEC。在在證明馬英九試圖操作「馬習會」來創造他在兩岸關係上的歷史定位。
2014年年初,國安會高曾人事改組,馬英九找回金浦聰接任國安會祕書長,「馬習會」成為重要兩岸議程。明的是爭取馬英九親自出席北京APEC,暗的是開創非APEC國際場合的「馬習會」機會。殊料今年春天的太陽花運動與後續的張顯耀事件打亂「馬習會」的一池春水。
儘管北京絕對不會接受「兩國」領導人出現同一國際場合,但馬仍未死心,「虛」的繼續打北京APEC「馬習會」牌,「實」則暗自沙盤推演各種非國際場合「馬習會」的可能性,並透過兩岸學者不時放出建議的風聲。
有鑒於服貿、貨貿等法案短期內通過機會低,馬英九加碼透過德國媒體專訪援引兩德模式,再次釋出「終極統一」的期待,更似是而非的詭辯多數台灣民意支持「一個中國原則」。馬英九以「馬習會」轉移執政無能歷史地位的企圖已昭然若揭,代價是台灣的國家利益與主權獨立。
如果習近平堅決反對APEC「馬習會」,那是否會接受非國際場合的「馬習會」?這中間存在幾項變數。
其中之一是台灣年底地方選舉結果,若民進黨表現未如預期好,選後馬英九仍能保有國民黨主席位置與影響力,繼續推動符合統一目標的兩岸領導人某種協議,習近平未嘗不會接受;諸如「馬習會」於新加坡等第三國或是香港、金門等第三地的傳聞早已甚囂塵上。
北京看的是馬英九剩餘任期有無能力做出更多讓步,並化成具體文件或框架。如此一來,即使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也必須大費周章才能推翻馬、習達成或簽署的協議。
台灣人民真的有辦法制約馬英九如此的個人企圖?除了選票,我們需要更加而有力的公民力量來監督與抵制。
作者:劉世忠(現為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
(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