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燕俐
五一勞動節剛過,勞團大喊「反低薪、反派遣」,對照奶粉大漲至一罐一千元的新聞,勞工日子苦哈哈,很多民眾不禁要問:究竟低薪是誰害的?是國民黨,民進黨,還是財團老闆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了解台灣低薪的結構性問題。比較之後可發現,台灣薪水的分水嶺在2000年,從1980到2000年這段期間,正逢台灣經濟起飛,勞工薪資的平均漲幅,每一年約在5%到10%之間,2000年之後到現在,薪資不是停滯不前,就是些微衰退,以至於目前勞工的實質薪資不到37000元,倒退到16年前的水準。
而2000年,也正是台灣三角貿易發展最關鍵的一年。在此之前,海外生產占比也不過才13%,但之後一路攀升,到馬總統上任的2008年,已大幅成長到46%,直至去年底,又正式突破51%。
換言之,陳水扁主政的8年,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特別是中國)的三角貿易模式,成了主宰台灣經濟的主體,而強調兩岸關係和諧的馬英九,將此模式發揚光大,導致台商雖創造了大批工作機會,卻多留給大陸人,賺了錢想投資,不是繼續留在對岸,就是前進其他新興市場,如越南、印尼和柬埔寨等等,台灣少了勞務財,低薪更趨普及化,內需消費也減弱,形成了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所以,持平來說,包括民進黨和國民黨的主政者,在在都是低薪化的幫兇。
另一方面,某些黑心的財團,也該為低薪負責。猶記得半導體大廠日月光,排放污水染害高雄,為挽救形象,日月光日前宣布,一千多名的派遣工,立刻轉為正職,這當然是好事一件,但從另個角度來看,如果不是因為爆發污水事件,日月光是否為了追求利潤,繼續犧牲這些派遣工的福利,而台灣又有多少企業主抱著和日月光同樣的心態,只要政府不管,能用派遣的職工盡量用,造成派遣工過度氾濫。
派遣工存在各大財團和中小企業,從工程師、業務、保全、客服人員,都長期固用,但往往同工不同酬,福利也無法跟正職相比,有的甚至還被派遣公司高度抽佣,薪水被層層剝削,早已失去當初聘請派遣是為了彈性運用人才的美意。
如果政府不再針對派遣祭出完整的配套措施,並嚴格管理良莠不齊的派遣公司,那麼,政府又成了低薪的幫兇。在這麼高物價、高房價的年代,增加勞工所得,是當局最應解決的燃眉之急。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