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說明塑化劑DEHP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國家衛生研究院今(27)日下午罕見的召開記者會,國衛院院長伍焜玉表示,塑化劑主要的影響範圍主要是內分泌及生殖器官;根據國外文獻以及風險評估指出,如果長期每天喝1瓶含有塑化劑的飲料,可能會造成生殖器功能異常風險增加3到4倍,幼兒的風險更高達10倍。伍焜玉也強調,由於國內外對於塑化劑的致癌風險還缺乏長期研究,所以其是否會致癌尚待釐清。

伍焜玉指出,塑化劑長期以來普遍用在許多塑膠製品上,但由於其不溶於水而溶於油的乳化效果,卻讓沒有良心的業者用在食品類常用的起雲劑中,以節省原料棕櫚油的成本,令人感到不可思議與痛心。

伍焜玉表示,塑化劑對人體的主要影響在內分泌系統及生殖器官方面,對肝、腎功能也有部分傷害。假如成人每周飲用1瓶350cc的飲料(DEHP濃度為12ppm)並不會影響生殖功能,但如果每天喝1瓶,則會增加3至4倍生殖功能異常之風險。

國衛院也提醒,塑化劑對人體的健康危害在幼兒身上更顯著。研究員王淑麗解釋,因為兒童體重較輕,同樣的一瓶飲料在兒童體內的濃度比例就會比成人高出許多。王淑麗指出,研究也顯示,塑化劑也會造成胎兒「去雄性化」的現像,也會增加女性罹患子宮肌腺症的風險。

至於致癌風險的部分,伍焜玉強調,雖然塑化劑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第2B級」的疑似致癌物質,但國外僅有1份多年前的研究指出,塑化劑有可能引發小白鼠罹患肝癌,但該制癌機制所需的某個細胞在人類身上並沒有,所以能否以此斷定塑化劑必然讓人致癌,這點是有疑慮的。

伍焜玉強調,由於塑化劑在人體內的代謝時間僅48小時,所以只要停止食用就可以大幅降低風險,但還是要小心其對孕婦及胎兒的影響。至於致癌風險,伍焜玉說,國衛院將進行長期的追蹤研究,這也會是國際上首例針對塑化劑制癌風險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將對各國極具參考價值。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吳焜裕指出,塑化劑在現行《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下是列為第4類毒性化學物質,然而,塑化劑對健康的危害包括影響生殖,早已可以列為第2類毒化物,如果是第2類毒化物,其製造、輸入及販賣依法都要經主管機關監管,所以如果當初主管機關就將塑化劑列為第2類毒化物,也許今天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

今天也親自到現場的衛生署長邱文達表示,塑化劑事件是一起匪夷所思的惡劣行為,除了嚴重影響國民健康,也重創台灣國際形象,衛生署將積極配合檢調進行深入調查。

對於外界質疑邱文達在事發後幾乎「人間蒸發」,他回應,自己在第一時間得知該事件時,就安排相關官員向記者說明,但他當天在立院報告世衛大會的成果而分身乏術,不過,這段期間他都有責成相關局處迅速處理,並沒有「人間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