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橋16日將辦合龍儀式,這座世界最長跨距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最後一個節塊到位,預計明年5月通車連結淡水、八里,橋梁之美融入淡江夕照,成為新地景,紓解交通壅塞的同時,可望促進地方發展。
淡江大橋在27年前規劃,目的是改善台2線竹圍段及關渡大橋交通,開發案在民國88年通過環評,但因新橋梁於淡水端規劃銜接淡水河沿河快速道路,快速道路經環境影響評估可能影響紅樹林保護區自然生態,因此交通部在90年指示淡江大橋計畫案暫緩。
現正最夯:抵死不從潛規則「被墜樓」? 網列于朦朧死因7大疑點 提當年「雪藏」
隨著台北港開港、台64線通車,交通部公路總局在96年重新檢討需求與計畫內容,並向環保署提送環境差異分析報告書,歷經3次專案小組審查後在102年4月24日初審有條件通過,同年6月經環評委員會大會審查確認,行政院在103年1月15日核定淡江大橋計畫。
淡江大橋所在淡水河口夕照為台灣八景之一,交通部公路局北區公路新建工程分局第三工務段長鄭閔中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當時環差會議有承諾,15名設計招標評審中應有1/3為地方文史工作者,且橋型必須廣邀國際團隊參與設計。
回憶起當初辦理國際競圖過程,鄭閔中透露,明確在招標文件說明,須模擬橋梁對淡水夕照影響並納入考量,後來共有6組團隊參與招標,由台灣著名學者、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名譽教授楊永斌擔任召集人,最終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德國理安工程顧問公司與英國札哈‧哈蒂(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的團隊得標。
●國際知名女建築師設計 淡江大橋之美融入夕照
有別於其他5組人馬提出雙塔的橋型設計,對景觀較具壓迫,札哈‧哈蒂團隊脫穎而出的關鍵是採取單塔不對稱斜張橋設計,橋塔設立於河道中央偏淡水側,跨河主橋段長920公尺,橋塔高211公尺,主跨距450公尺,為世界最長跨距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
不僅如此,札哈‧哈蒂所設計的淡江大橋,橋塔採國內外少見的3D曲面設計,更將當地雲門舞集舞者曼妙律動以及觀音山宗教融入設計,猶如舞者雙手向上,為台灣祈福的意象。
在抗震方面,淡江大橋耐震設計依據「公路橋梁耐震設計規範」進行地震反應譜與地震歷時分析外,並納入工址附近50公里半徑範圍內斷層震源參數及實際紀錄地震資料進行「場址地震危害度分析」,以最大地震情況下做為橋梁耐震設計目標。
淡江大橋同時也是全台首座有阻尼器的橋梁。橋梁結構系統工程師透過調整結構載重分佈,並於適當位置設置HFR、FVD阻尼器及摩擦單擺支承等多項隔減震設施,可有效控制橋梁振動頻率,抵抗7級以上劇震,確保結構安全並保障震後生命線功能。
●首座擁有阻尼器橋梁 淡江大橋可耐7級強震
淡江大橋其獨特外型而避免減損淡水夕照美景,卻也大幅提高施工難度,讓眾多廠商為之卻步,106年至107年間歷經多達7次流標,當時曾有人建議更改設計方案,時任公路總局局長陳彥伯堅持原設計,後來經合理調整經費和工期,由工信工程承接工程。
淡江大橋在108年動工後,緊接而來施工挑戰也考驗著施工團隊能耐和判斷力。鄭閔中表示,淡水河冬天有東北季風,加上橋梁位處河口,施工易受波浪及潮汐影響,主橋塔高度也增添施工風險。
施工期間還遇到疫情、缺工、原物料上漲、烏俄戰爭等挑戰,也讓整體計畫經費從最初的新台幣154.3億元,一路增至目前的230.38億元。
從規劃淡江大橋,到歷經數十年等待,工程終於將邁入關鍵階段,隨著最後一塊閉合節塊在16日到位,橋梁將連接起淡水、八里兩端。交通部規劃,明年5月9日舉辦淡江大橋通車典禮、5月12日正式通車。
不過,在淡江大橋合龍儀式後,距離目標通車日還有近8個月時間,鄭閔中盤點至少還有6項工作待進行,首先是橋面鋪面,再來安裝景觀燈柱,接著裝設橋面護欄、隔音牆與防風柵。
他提到,斜索還需重新施拉與檢核,並拆除塔吊,最後是進行橋梁載重試驗,「必須按部就班、急不得,以確保整座橋結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