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透過其臉書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說明,許多民眾面臨壓力時,即使飲食控制得宜,血糖仍可能突然飆高,這並非單純藥物失效,很可能是無形壓力在背後作祟。張家銘醫師表示,根據2025年發表在《Nature》的研究揭露,當人體面臨壓力,大腦中的杏仁核會透過特殊神經路徑與肝臟直接溝通,促使肝臟快速製造葡萄糖,導致血糖瞬間上升,這過程無需荷爾蒙調控,是身體的「快閃命令」,長期下來恐讓血糖調控失靈,成為肥胖與糖尿病的隱形共犯。

張家銘醫師解釋,這項研究點出了壓力對血糖的直接影響,發現「杏仁核-肝臟軸」是關鍵路徑。他指出,這個機制就像身體在準備應戰時,需要快速啟動能量,但若壓力成為日常,這套應變系統就會出現故障,使得血糖難以維持穩定。張家銘醫師也提到,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趕著交報告、工作壓力大或家庭突發狀況,即使沒有額外進食,血糖仍會偏高,都是杏仁核-肝臟軸在發揮作用的表現。

當前熱搜:指柯文哲「被動」接觸證人陳智菡、陳宥丞 柯律師鄭深元致歉

此外,張家銘醫師表示,壓力對食慾的影響也相當明顯。他說明,在壓力初期,杏仁核會抑制食慾,但如果壓力長期存在,這種調控機制就會失靈,進而導致報復性暴食,特別是會渴望甜食或油炸食物。張家銘醫師指出,久而久之,不僅血糖會混亂,體重也會隨之增加,這正是為什麼他強調「壓力是隱形肥胖與糖尿病的共犯」的原因。

針對這項研究結果,張家銘醫師提醒大家,健康管理不能僅限於飲食和藥物,壓力管理也應列入日常功課。他強調,如果您發現自己在壓力大時血糖容易失控,不要只歸咎於飲食錯誤,而應先停下來思考是否是壓力因素導致,學會這種自我覺察是管理血糖的第一步。

張家銘醫師也建議民眾,找出屬於自己的「降壓開關」至關重要。他舉例,有些人透過深呼吸、快走、聽音樂或做瑜伽來舒緩壓力,重點不在於形式,而是選擇能讓大腦感到安心,減少杏仁核過度反應的方式。規律睡眠也是關鍵,張家銘醫師指出,熬夜會讓身體處於慢性壓力狀態,杏仁核持續保持警戒,血糖自然難以穩定。

運動方面,張家銘醫師認為這是最簡單卻最有效的選擇。他表示,不管是每天散步半小時,還是打球流汗,運動能提升身體對壓力的抵抗力,同時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血糖回穩。飲食上,張家銘醫師則建議減少攝取精緻糖,因為壓力和糖的組合就像雙重打擊,會讓血糖更難以控制。他以一句話總結:「壓力不是只壓在心裡,也會壓在血糖上。」他認為,如果能及早察覺這個連結,就能更有意識地調整生活,幫助身體回到平衡狀態。

張家銘醫師表示,這篇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證明壓力會導致血糖升高,更揭示了壓力如何透過大腦與肝臟的連結,逐漸影響健康。他強調,當壓力轉變成長期狀態,它會破壞血糖調控機制,讓人更容易罹患肥胖和糖尿病。張家銘醫師總結,預防糖尿病不應只依賴少吃多動,更需要將壓力管理納入日常健康策略之中。他提及,儘管未來醫學可能針對杏仁核-肝臟軸開發新療法,但在那之前,每個人都可以從自身生活做起,因為壓力雖然無法完全消失,但我們可以決定如何與它共處,避免它成為健康的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