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5 日凌晨,人形機器人公司 Figure AI 創辦人兼 CEO Brett Adcock 在社交平台 X 上宣布:「終止與 OpenAI 的合作」。他強調,公司在端到端機器人 AI 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並承諾「將在未來 30 天內展示前所未見的技術」。
此消息一出,引發市場熱議。Figure AI 與 OpenAI 曾在 2024 年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希望攜手開發人形機器人的 AI 模型。去年 8 月,兩家公司更宣布,Figure 02 機器人將搭載 OpenAI 的技術進行自然語言溝通。然而,這場看似「天作之合」的合作,卻在短短數月內劃下句點。
Adcock 並未明確說明終止合作的原因,但根據外媒《TechCrunch》報導,關鍵問題可能在於 AI 模型的整合難度。OpenAI 以強大的 通用 AI 模型 聞名,但其業務範圍廣泛,並未專注於具身 AI(Embodied AI) 的發展。而 Figure 需要的是能夠驅動特定硬體的專屬 AI,這與 OpenAI 的發展方向有所不同。
市場分析認為,OpenAI 近期傳出計畫研發自家機器人,使這場合作變得「沒有意義」。據悉,OpenAI 近期向 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出人形機器人的商標申請,文件中提及:「用戶可編程機器人」及「可學習、具備溝通能力,能協助並娛樂人類的 AI 機器人」。這顯示 OpenAI 正積極布局機器人硬體市場,進一步與 Figure 產生競爭關係。
市場觀察家認為,Figure 這次的決定 不只是技術選擇,更是一場自主權之戰。Figure 若僅依賴 OpenAI 提供的 AI 模型,等於將「機器人的大腦」拱手讓人,這對於一家擁有 15 億美元融資、希望主導 AI 機器人市場的企業來說,並非長久之計。
此外,OpenAI 的技術成本不菲,近期崛起的開源 AI 模型 DeepSeek 讓市場看見更多低成本替代方案,這可能促使 Figure AI 擺脫 OpenAI,尋求更具成本效益的選擇。
Figure 近來的商業化進展相當順利,早在去年,BMW 就宣布 南卡羅來納州工廠將部署 Figure 機器人,今年 1 月 Adcock 又宣布簽訂 第二個商業化訂單,並預測量產 10 萬個人形機器人。這代表 Figure 已經逐步打開汽車製造市場,不再只是個新創公司。
另一方面,OpenAI 似乎不打算止步於 AI 軟體。除了機器人計畫,CEO Sam Altman 近日接受《日經新聞》採訪時透露,OpenAI 正考慮研發 AI 硬體設備,目標直指智慧型手機市場,甚至公開表示要「挑戰 iPhone」。這顯示 AI 硬體化戰爭正在升級,未來市場可能會出現類似蘋果生態系的軟硬整合模式。
Figure AI 和 OpenAI,這兩家都想成為 AI 時代的蘋果 的企業,如今走上分道揚鑣的道路,AI 機器人產業正式進入真正的競爭時代。
Figure需要正確的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個專注於驅動特定硬體的端對端 AI 模型。 圖:翻攝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