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30日接受「筱君台灣Plus」節目主持人廖筱君專訪,他談到兩岸差異時表示,在「2024全球自由報告」評比中,台灣的分數是94分,中國只得9分,這就是兩岸真實狀況,雙方應該務實面對,需要符合現實狀況、滿足未來趨勢真正的共識。兩岸交往最高原則當然是「和平」,和平對話是解決兩岸歧義的最高優先原則,而非用戰爭來解決。歷史經驗顯示「戰爭沒有人是贏家,贏一時也未必贏永久,以為解決了目前的問題,其實創造未來更長時間的問題。」
談及未來如何與中國進行交流,羅文嘉指出,除了「不要怕、不要急、也不要輕易相信」外,台灣自己更要做好準備,所以賴清德總統在今年國慶提出「四個不變」,承諾要繼續推動兩岸對等尊嚴健康有序的交流、世世代代守護台灣的民主自由生活方式。從最近的民意調查中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台灣人支持「四個不變」,這是台灣的價值、台灣的利益,海基會也會透過對話溝通交流,守住這九成人支持的台灣最大利益。
羅文嘉續指,長期以來國人將「國家」與「民族」、「政治」與「文化」等概念混淆在一起,因此有人覺得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如果是以「中華民國國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區別來看就不會有混淆的問題,這是「中國人」一詞定義模糊造成的誤解,所謂Chinese其實是「華人」,新加坡等很多國家都有華人,但他們不會說自己是中國人。像全世界有20幾個阿拉伯國家,縱使他們被稱作是阿拉伯人,但是分別屬於不同的國家與各自的主權,不會有所混淆。
羅文嘉強調,台灣是個移民社會,人民組成中有許多數是不同年代,從中國來的漢人,也就是華人,如果是漳州來的「也許你可以說你是華裔漳州籍的台灣人,但就國民身份而言,你是台灣人。」台灣會有越來越多新住民加入,有越裔、印尼裔的台灣人,而他們當然是台灣人,過去的身份來源跟現在的國家認同這兩個概念應該區隔清楚。出身為何,不影響作為中華民國國民,認同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的基本現實。
羅文嘉重申,中華民國在1949年來到台灣以後,經過國會改選、總統全民直選,已經不是過去所謂的「法統」在決定台灣未來,而是生活在台澎金馬、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公民才有選舉權。如同賴清德所言,不管覺得這裡叫中華民國、叫台灣、還是叫中華民國台灣,羅文嘉解釋:「我們指的都是同樣的一個Community、這群人,而我們基於國民主權,在這裡行使我們的國民主權,建構了一個自由民主的體制。」
羅文嘉提到,在自由之家公布的「2024全球自由報告」評比中滿分為100分,台灣的分數是94分,中國只得9分。其中「政治權利」一項的滿分為40分,台灣得到38分,「公民自由」一項的滿分為60分,台灣得到56分。中國在「政治權利」的分數是負2分,這是因為它涉及維吾爾族種族情洗,所以分數是負的。由度評比94分的民主自由社會要怎麼和只有9分的中國統一成一個社會?這就是兩岸的真實狀況,要務實面對,兩岸需要一個符合現實狀況,滿足未來趨勢的真正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