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原則上歡迎在立陶宛設立這樣一個代表處,但是在與中國關係穩定的背景下,我認為有必要更改其名稱」,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提議,更改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名稱,引起該國各界譁然,而我代表處則喊話瑙塞達應該「展望」雙邊關係,並強調「辦事處的名稱是基於兩國政府經過一系列雙邊協商後共同同意的」。

由於立陶宛將在本月中旬舉行總統大選,尋求連任的瑙塞達又再次言語反覆,發出聲明表示,台灣代表處名稱的調整,可以作為立陶宛與中國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的信號,他還強調與台灣和中國進行相互尊重的對話的必要性。

目前立陶宛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僅為「代辦」級,瑙塞達顯然有意向中國靠攏。但他的建議遭到競選對手、現任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痛批,指出台灣駐立陶宛辦事處的名稱,是台灣人自己選擇的,他們依循國際法,在道義上有正當的權利。

席莫尼特表示,大多數決策者都已經意識到,立陶宛強迫台灣更改辦事處名稱「既不明智又無用」,表示如果立陶宛試圖以台灣為代價,「恢復」與中國的關係,有沒有想過:目前中國是威脅立陶宛國家安全的國家之一,而且中國正在幫助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等於是立陶宛冒著損害聲譽的風險。

立陶宛總統選舉,由贏得過半數選票的候選人勝出;但如果第一輪投票,沒有候選人贏得過半選票,就要再舉行第二輪投票。

現任總統瑙塞達雖然支持度最高,但沒有過半數,落後的席莫尼特急起直追,舉行二輪投票的機率較大。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前)尋求連任,在外交上,被指對台灣與中國的態度反覆。   圖:翻攝自瑙塞達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