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19日國民黨政府宣布台灣戒嚴,時期長達38年,被稱為白色恐怖。今(11)日多位政治受難者、家屬與支援團體群聚國家人權博物館(前景美看守所)舉行「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大會,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表示,她希望這個可以得到現在政府重視,並宣布519白色恐怖是台灣共同的紀念日,希望這種悲慘的日子不要再來。

這次發起人共有520人,其中23人為政治受難者。如坐著輪椅出席的蔡寬裕已經91歲,張則周更是高齡95歲。也是政治受難者的陳菊,今日則以國家人權委員會主任委員身份出席。

活動一開始先播放影片「記憶的敵人」。陳菊隨後致詞表示,在場有很多她的政治犯前輩、出入軍法處看守所的同志、好友。今日回到軍法處看守所,不管她回來幾遍,內心都是五味雜陳。但今天是特別來代表台灣國家人權委員會參與這個「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大會。

陳菊說,當年美麗島事件大逮捕後,她先被抓到這裡,到回到安坑調查處審訊,又送回來這裡審判。在1980年2月27日受難者與家屬見面時,她看到林義雄母親與她的家人,下午聽到林母要離開的悽厲哭喊聲,結果隔天就發生「林家滅門血案」。

陳菊說,台灣社會對白色恐怖理解的人不多,也無法區分228事件與白色恐怖的不同,但很多台灣歷史見證者都還在這裡,他們對曾付出的代價沒有怨嘆,但也期待台灣社會能夠重視、國家人權委員會能做一個很好的橋樑。她走過這個過程,感受很深,要向各位前輩表示感謝,在台灣過去黑暗的時期,大家都沒有驚惶。

陳菊說,在白色恐怖時期,有22,028人受到軍事審判、1,148人被以唯一死刑槍決,台灣的民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她希望未來大家能對這些前輩付出心存感念,用心守護民主。她引受難者胡子丹說的,比白色恐怖更恐怖的是不知道過去的事,甚至懷疑他們說的到底是真的還假的。她希望這個可以得到現在政府的重視,並宣布519白色恐怖是台灣共同的紀念日,希望這種悲慘的日子不要再來。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紀念日發起人王美琇說,有超過520位的發起人共同倡議要成立「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二戰後,台灣經歷兩次重大歷史創傷,一個是228事件,另一是白色恐怖,特別是白色恐怖從1949-1992年,漫長的43年白色恐怖,超過2萬多人受難,竟然沒有一個紀念日,這是不對的。所以,要倡議今年的519日把白色恐怖記憶日成立起來。

王美琇說,這有三個意義,第一、要讓受難前輩有一個歷史交代,絕對不能白白犧牲;第二、未來的受難前輩的親屬、家人、後代子孫,可以在這樣的日子緬懷自己的親人,悼念自己的難友。第三、也希望這樣的歷史記憶可以一代一代傳遞下去。

王美琇說,年輕世代對過往歷史不瞭解,他們又要如何定義自己,深刻體會自己做為台灣人的意義。一個民族沒有歷史記憶,這個國家的底蘊在哪裡?咱的民主政治不會搖搖晃晃嗎?

白色恐佈受難者暨發起人致詞蔡寬裕在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行的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大會上致詞 圖:張良一/攝

政治受難者蔡寬裕表示,去年王美琇跟他討論要發起這個紀念基金會後,他讀小學一年級的外孫說,「阿公,什麼是白色恐怖?」他一時無法回答。但他小三的大姊則透過電腦網路查詢說,「阿公,白色恐怖是228事件」。大家都知道228事件,但對白色恐怖長達42年,受害者依照促轉會的計算是2萬3千人,其中,將近2千人被槍斃,包括家族等受害者高達14萬人,為什麼沒有一個固定的紀念日?他們這些受難者已經老邁,在王美琇南北奔波,獲得5百多人響應。他希望王美琇等人把這個擔子攤起來,繼續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

蔡寬裕說,228事件有固定的日子可以追思。但是白色恐怖沒有一個單獨事件,但1949年5月19日台灣宣佈戒嚴,長達38年。因此,他們選擇519這一天戒嚴宣布日,當作白色恐怖紀念日。

蔡寬裕說,這次選舉,讓他很擔心,再1週就是318學運,曾經有50萬人上街頭,但為什麼短短十年,就友人忘記這個。當年他要推動白色恐怖紀念碑,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一直不願意同意撥出一塊土地。最後,他要求紀念碑要蓋在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前,馬英九不得不答應,但心不願,只有撥出2百坪。現在這塊紀念碑不僅四處都是煙蒂,也荒廢。

出席在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行的「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大會」的與會人士在會中點燈,為白色恐佈受難者默哀。 圖:張良一/攝

活動最後也由林瓊華教授宣讀「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宣言:

1949年5月19日,中國國民黨政府在台灣頒布「戒嚴令」,此後直到1992年修正刑法100條、廢除金門地區臨時戒嚴令,總共43年的白色恐怖時期,威權統治者不僅凍結人民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等憲法權利,更直接運用暴力手段,對人民任意進行超越正常法律規定之上的摧毀行為,包括秘密逮捕、刑求、監禁或槍決,摧毀至少兩萬人的人生、青春、自由,甚至奪走生命和財產,並且對這些受難者家族和後代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更也使眾多人們因恐懼而噤聲而冷漠而馴化和人格扭曲,使社會內部認同分歧,族群對立。

然而,對於這一段時間持續久長、受難人數眾多、影響廣泛而深遠的重大社會創傷歷程,我們竟然沒有一個提醒我們回顧、認知,並且從中獲得啟示的記憶日(或紀念日),這在轉型正義的工程上,是一項重大的缺憾。

因此,我們鄭重倡議,政府正式訂定每年的5月19日為「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不必放假);並成為國定紀念日。

我們認為,「白色恐怖記憶日」的設置,具有多重功能:第一,告慰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促進人們同理共感之情;第二,提醒並警惕當政者,記取歷史教訓,鞏固人權保障機制;第三,深化歷史意識,讓世世代代認識白色恐怖的錯誤與
正義,讓悲劇不再重演。

記憶,不是為了清算任何人和對立,而是為了清理歷史問題,化解對立;記憶,不是因為懷恨,而是為了修補傷痕、公義和價值;記憶,不是不願意走出過去,而是為了未來一個可以公共參與和實踐的更美好社會。

為了記憶和反思這一段歷史,爾後,我們也將致力於:

一、 敦促政府相關部門積極促進公共記憶的形成,促進對話並凝聚共識:強化歷史教科書有關這段歷史的書寫;鼓勵文化介入,豐富文字、視聽、表演等藝術形式的相關創作。
二、 結合進步的社團,深入地方,定期舉辦諸如講座、展演等相關活動,讓記憶日的推行成為一種社會運動,同時也是文化運動。
三、 在日常的生活空間中,選擇適當地點,設置有形的紀念物或標誌,讓相關的記憶有繫存的所在,並且進入人們的日常。

請讓我們在歷史記憶的重建中,思考我們是誰。
請讓記憶成為人民一起前進的力量。

 

出席在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行的「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大會」的與會人士在會中點燈,為白色恐佈受難者默哀。   圖:張良一/攝

監察院長陳菊出席在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的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大會,陳菊在會布袋戲團演出白色恐怖受難者受迫害的情形時,神情顯得凝重。   圖:張良一/攝

監察院長陳菊與文學家陳列同是政治受難者,今天在國家人權博物館(前景美看守所)舉行「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大會,同時上台致詞。   圖:新台灣和平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