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逼近,總統候選人相關競選議題,在新聞版面有越來越高的佔比。只是很可惜的是,新聞報導大多著眼於非關公共議題或公共政策的討論,從藍白合不合、藍白破局爭議到三位候選人陣營互批住宅與土地問題。即便進入到總統辯論的場合,也不時看到候選人在這寶貴的場合,選擇放棄應有的總統格局和高度,而是將焦點擺放在政治口水之上。難怪被媒體點評,不論是總統政見會或者總統辯論會,淪為政治術語和情緒動員的口水戰。

即便如此,對公民而言,耐心審視總統的政見,仍然是必要的。若我們歸納一下賴清德、柯文哲、侯友宜三黨總統候選人在這三場政見發表會+辯論會的發言,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看法,也就是在內政、外交、經濟、兩岸、國防等議題上,三人在各項政策互有主張和歧見。獨獨,當面對到青年議題時,恰恰好,都不約而同提出學費補貼、育兒津貼、購屋與租屋補貼等政見。

從三位政黨候選人的青年政策可以推知,這些政策是呼應了這幾年各種青年調查,也企圖利用政見來回應、解決青年進入社會所遭遇的困難。一如最新的青年調查,如今年3月發佈的《台灣青年政策意向調查》,即指出青年對於婚生教養與長者照顧相關政策等問題,最感到迫切。另外,10月青年團體與網路媒體委託的調查也指出,青年關注「低薪」、「居住正義」、「能源政策」與「兩岸主權」 等四大議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近期有關青年的處境和意見的調查,大抵都在三位政黨候選人的政見上,有所觸及。

表面來看,這三位候選人的青年政策,共同特色正是極力讓青年有感,以政策牛肉幫助青年解決他們的困難。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青年政策,似乎哪裡怪怪的。或許如前立法委員李俊毅所言,在總統大選政見方面特別突出青年政策,相當程度是各黨為討好青年選民而刻意推出。

青年作為國家重要的人才和民主支柱,當然要重視。然而!若將青年政策,側重在利用金錢補貼的方式,不論是貸款補貼、育兒津貼、大學學費減免,似乎又有些「主在治標而看不見治本之道」。難免要被批評為,是創造一種「國家資源的餵養」,而不是創造一種「能力的培養」。試問,低薪、住房、養育親人、照顧親人的問題,難道獨獨只有青年這個年齡層會遭遇?難道其他年齡層的公民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公共政策的制定,關係到政策能否在現實面上對應社會成員的共同需求與價值,以此促成多方利益。因此,「青年」政策,在本質上也不應該只是針對青年這樣單一年齡層的群體的現實需求,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善用公共資源,將之轉換成公共的政策施展。換言之,政策所要處理的、要解決的,是青年作為勞工、居住者或者養育者等等社會角色所面臨的問題。如此的公共政策,才能更貼近社會成員的集體價值。因此,若把這樣的想法轉變成施政所要處理的社會問題時,總統的政策就要先有兩個不同的問題意識:一是,相對於其他公民,青年在這個社會遭受到什麼不公平的待遇?二是我們應該怎麼樣從制度面去改善,青年在社會中所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然後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進行政策擬定,以進一步解決他們的結構困境。

筆者認為,若能從整體考量,將問題重新回到勞工政策、住/社宅政策、教育政策、產業政策、經濟政策、或長照政策來進行結構問題的解決。或許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不僅改善青年、也能讓其他年齡層受惠的「公共」政策。

檢視三位總統候選人政策,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政見,所強調的信賴台灣,正是看見共榮的價值。針對青年,賴清德所提出的「加薪、減稅、少負擔」三原則,若我們分析這些政見的內容,不僅是著眼於青年的社會處境,另一方面也嘗試從各種政策來處理青年在社會角色扮演上所面臨的結構困境。所以,相較於其他兩黨候選人,賴清德的青年政策雖然也強調要利用政策利多,減輕青年生活負擔。然而,不同的是,賴清德在政見發表會上特別提到,要改變台灣的低薪結構來解決青年的問題,因此他強調提升青年人力資本、打造台灣的經濟轉型,以創造青年就業機會、改善低薪問題。就居住正義的議題上,事實上不僅止於貸款補貼,賴清德利用大幅度增加公宅,以及藉由稅制改革來執行打房政策等等。這些都是跳脫青年回到公共政策的實質表現。

筆者認為,當總統的政見,能回到既有的各項整體政策來施政,或許才是強調公平正義的青年公民所樂見的。而這樣的所謂青年政策,也就不只是讓青年有感,也會讓其他國民有感。因為,青年的結構困境也同時是勞工問題、長照問題、教育問題和居住問題。真心用公共政策,而不是政策牛肉,來解決不只是青年的問題,讓全民有感。這樣的政見,才是總統應有的高度和具公共性的政見。

文/張春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