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掀起人工智慧(AI)熱潮,但也引發大量的著作權爭議,「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今天開第一槍,控告OpenAI及其金主微軟公司(Microsoft)未經許可使用該報數以百萬篇文章,以幫助訓練聊天機器人為讀者提供資訊,形同「搭便車」。

紐約時報指出,該報是首個控告OpenAI及微軟的美國主要媒體機構,原因其作品相關版權問題。OpenAI是熱門AI平台ChatGPT開發商,微軟則是OpenAI投資者及AI平台Copilot創造者。紐約時報在紐約曼哈頓聯邦法院提交訴狀,控告OpenAI及微軟試圖「免費使用紐約時報在新聞業的巨額投資」,利用紐約時報內容提供替代方式對讀者傳遞訊息。

全站首選:記者發文譏「櫻井翔像甜不辣」遭炎上!本人道歉了

紐約時報呈交紐約南區聯邦地方法院的訴狀寫道:「紐約時報對新聞工作投入龐大資源,被告試圖搭便車。」並控訴,OpenAI與微軟非法運用紐約時報「數以百萬篇」文章開發聊天機器人ChatGPT等AI產品,分文未付便以相關內容回應尋找可信資訊的用戶,成為搶走媒體受眾的競爭對手。

紐約時報還表示:「在不付費情況下使用紐約時報內容,來創造替代紐約時報並搶走其讀者的產品,並不具有『變革性』。」紐約時報向OpenAI與微軟求償,金額不詳,且要求兩家公司刪除包含紐約時報內容的聊天機器人模型與訓練資料,而OpenAI及微軟未立即作出回應。兩家公司曾宣稱,使用受版權保護的作品來訓練AI產品,構成「合理使用」。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科技與媒體業者多年來爭奪網路金錢利益,這起官司開闢新戰線。新聞業翹楚及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開拓者兵戎相見,結果將對媒體業的未來影響深遠。過去10年,許多媒體業高層對科技公司分外眼紅。Google與臉書幫助出版業接觸受眾、增加網站流量,卻毫不留情爭取網路廣告收入,修改演算法就能控制新聞流量。

出版業自認在搜尋引擎與社群媒體帶動的網路爆炸性成長中吃虧,不願在人工智慧蓬勃發展時再次被占便宜。OpenAI與其他人工智慧開發商運用網路上可得的報導、詩詞、劇本等文本訓練聊天機器人,吸引源源不絕的資金。OpenAI最新融資估值逾800億美元,微軟承諾投資130億美元,並將OpenAI的技術引進自家搜尋引擎Bing。

ChatGPT問世掀起旋風一年多來,媒體業積極探討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來的法律、財務與新聞工作影響。部分媒體和OpenAI達成內容授權協議,包括美聯社與擁有政治新聞機構Politico的德國報業集團斯普林格(Axel Springer),紐約時報則在談判未果後提告,並在訴狀中將ChatGPT等人工智慧系統描繪為新聞業潛在競爭者

紐約時報訴狀提到,4月向微軟與OpenAI提出智慧財產權關切,探尋包含商業協議在內的「友好解決」可能性,但三方交涉不了了之。聊天機器人被問到時事或其他涉及新聞的話題時,能依紐約時報報導文章幾乎雷同的內容答覆用戶。紐約時報認為聊天機器人用戶一旦滿意解答,就不會造訪紐約時報網站,以致流量減少,繼而威脅廣告、授權與訂閱等收入。

紐約時報聲明強調,生成式AI影響大眾與新聞業的力量不容忽視,但使用新聞素材如牽涉商業利益應得到原始來源許可,因為「我們與同業憑藉高成本和可觀專業知識報導、編輯、事實查核,才產生這些獨立新聞與內容」。訴狀舉出多件案例,包括引用紐約時報產品評鑑網站Wirecutter內容卻沒提供連結,剝奪Wirecutter依產品推薦賺取銷售佣金的機會。

此外,紐約時報還點出人工智慧「幻覺」呈現的錯誤訊息,可能反過來損害紐約時報品牌形象。訴狀舉例,附上紐約時報文章連結查詢「15種最有益心臟健康的食物」,微軟Bing Chat整理出包含適量飲用紅酒的清單。實際上,紐約時報「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方式」文章未列出15種食物清單,其中12種食物甚至沒有出現在文章中。

紐約時報訴狀警告,紐約時報與其他媒體如無法產製、保護獨立新聞工作,任何電腦或人工智慧都無法填補空缺。媒體收入若減少,為重要深度採訪投入時間與資源的記者也將減少,未來許多故事可能無人聞問,社會將因新聞工作減少而付出龐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