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本週末舉辦「多元史料的交光互影—戰後臺灣史研究新階段學術討論會」,昨日開幕式及主題演講吸引眾多學者,共發表10篇論文,今(17)日日則進行更細緻的學術討論。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李福鐘教授深入分析婦聯會在國民黨體制中的角色,強調其關鍵在於為蔣宋美齡搭建個人舞臺;國史館廖文碩協修則討論戒嚴法令,指出由於1949年臺灣省戒嚴令頒布程序的瑕疵,政府於1950-1970年代一直進行修正研議;臺北教育大學蘇瑞鏘教授則深入探討第六屆黨外省議員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質詢與官員回應。
東華大學陳進金教授則揭示了1950年大肚紙廠案的關鍵人物賴銀海,並呈現政治受難者出獄後的感人故事;國史館林本原協修則透過解密的情治檔案,探究彭明敏出逃後政府對謝聰敏與魏廷朝的構陷及其後續處置策略。
政治大學林果顯教授分析香港僑辦刊物《新聞天地》,強調其在反共言論與商業利益中取得平衡;臺灣文學研究所曾士榮教授透過《黃繼圖日記》呈現新竹地方精英對政治參與的基本心態;檔案管理局許峰源研究員解析好萊塢電影《聖保羅砲艇》在臺灣的拍攝及禁映歷程。
國史館陳世局協修試圖從《賴名湯日記》看聯勤總部武器裝備的建新計畫;陽明交通大學洪紹洋教授剖析1980年代政府推動中小企業自動化的過程。
國史館陳儀深館長也特別邀請林孝庭主任、薛化元教授、陳翠蓮教授等學者與談,陳館長感謝學者們蒞臨,並提到即將出版的《彭明敏與宗像隆幸來往書信集》將解決一些研究中的爭議。
林孝庭主任稱讚臺灣政府開放大量史料,呼籲透過比較研究提升臺灣史的國際影響力。薛化元教授提醒處理史料時應擺脫政治色彩,陳翠蓮教授則期許深掘個別案例並放入更大的歷史脈絡中。
黃正成、吳俊瑩、陳文松等發言者呼籲推動歷史學者研究成果普及,同時關注地方政府檔案的保存。陳館長以轉型正義法的修法為例,指出臺灣在民主化過程中雖遭遇困境,但相信能克服,他並表示本次學術討論會為臺灣歷史研究帶來豐富的深度探討,也凸顯了多元史料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六場學術討論會與會者合影。(右起,許峰源研究員、曾士榮副教授、林果顯副教授、陳儀深館長、林元輝名譽教授、陳文松教授、蘇致亨先生) 圖:國史館提供

第七場學術討論會合影。(右起,洪紹洋教授、陳世局協修、曹添旺董事長、張世瑛纂修、鄭志鵬副教授) 圖:國史館提供

綜合討論會(右起,薛化元教授、陳儀深館長、陳翠蓮教授、林孝庭研究員)。 圖:國史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