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 23 日承諾,若台海發生動盪,會武力護台。《華爾街日報》指出,拜登去年發表了三份類似的聲明,他有可能是認真的,但也聲稱拜登的這番發言「犯了錯誤」,而更大的錯誤是他決定不將台灣納入美國政府推出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

《華爾街日報》認為,拜登的言詞讓美國對台灣的態度從「戰略模糊」轉向「保衛台灣」。根據《台灣關係法》,美國政府承諾會協助台灣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但沒有明文列出美軍是否會加入戰鬥。

白宮告知媒體,拜登無意暗示政策轉變。《華爾街日報》直言,拜登是「語言混亂的高手」,並猜測他是故意這樣做的。因為一旦得知美國會干預台海關係,英國、澳洲和日本可能會跟著加入,如此一來將提升中國的入侵成本,讓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產生猶豫。

《華爾街日報》表示,白宮的聲明不斷削弱了拜登在盟友和對手中的個人信譽,且沒有人能確定美國現在的政策是什麼。《華爾街日報》支持更明確地保衛台灣,但美國政府應以更深思熟慮的方式宣布,進而獲得國內外的支持。

《華爾街日報》建議,需要一個更大、更迅速的計劃來武裝台灣並加強美國的防禦,報導直言,從俄烏戰爭得到的教訓是,不要等到入侵開始時才開始發送足夠的武器,應該現在就開始軍援,讓美國的威懾更可信。

為了削弱美國對台灣的援助力量,中國已經建立了能夠藉由兩棲和空中入侵來壓倒台灣防禦的軍隊,且擁有遠程導彈部隊,能夠攻擊美國在盟友地區的基地、機場,以及航空母艦,因此如果要對台灣和美國在亞洲的領土和盟國進行可靠防禦,需要編列更龐大的軍事預算。

《華爾街日報》指出,如果拜登重視美國對台的承諾,那麼將台灣排除在印太經濟框架是沒有意義的,且台灣是一個經濟強國,能夠加強任何貿易或供應鏈協議,「沒有理由將台灣排除在這個新的經濟共同體之外」。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表示,台灣未受邀出席啟動儀式,也不會被納入 IPEF,但強調美國計劃在未來幾天和幾週內就貿易和經濟問題與台灣進行更深入的雙邊接觸。

拜登 23 日訪問日本後,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共同主持 IPEF 啟動儀式,該經濟共同體的宗旨為提高經濟體的韌性、可持續性、包容性、經濟增長、公平性和競爭力。《華爾街日報》認為,該框架的普遍性凸顯美國放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錯誤,在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領導下,美國加入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但前總統川普宣布退出TPP,隨後由 CPTPP 取代,不過美國暫仍未考慮重返。

《華爾街日報》直言,這個錯誤讓中國通過自己的區域協議為亞洲制定貿易規則,而現今美國要恢復在亞洲的經濟領導地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