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已過,東歐平原未發生預期的大規模衝突。雖有砲火,卻已是2014年以來的超常態,未超過頓巴次戰爭的殘酷規模。

看似脆弱的現況,不能忽視烏俄博弈背後的兩個大國的圖謀。對烏俄兩國而言,同時具備關鍵性角色的是中國,中國保持巧妙的態度平衡,使得俄國不致大舉入侵,烏克蘭情勢也有所節制。

對俄國而言,中國是最重要的天然氣買主,超過千億美元規模,是俄國政經結構重要的支持。但價格為350美元/千立方米,高於中國從土庫曼斯坦、哈薩克等中亞國家進口天然氣的200美元/千立方米的價格。

面對中美貿易戰的壓力,中國大舉採購俄國天然氣更是為確保相對穩定的情勢,一旦戰爭開打,中國若要長期捐輸「戰略伙伴」,恐無餘力同時穩定兩岸局勢。二十大在即,國際局勢的緊張對於中國定調「穩定」的「內需雙循環」恐將不利,在解放軍準備未足之前,烏俄啟戰更會成為北京兩難的壓力。

對烏克蘭而言,中國長期仰賴烏克蘭輸出的軍事科技和人才,舉凡遼寧號航母的船體、渦扇發動機、軍用船舶引擎、各式飛彈、氣墊登陸艇等對台軍事行動需要的科技和人才都來自烏克蘭,且是俄國限制對中的重點項目。若烏克蘭遭受重擊,中國也斷了統一必需的軍事能力供應者。

中國作為唯一與烏俄兩國利益有關的行為者,北京奧運期間與普丁同台共演,但今年也是中烏建交30年,總理澤連斯基也與習近平相互問候。近日七常委齊聚中南海商討烏俄形式,更是為盤算如何平衡烏俄關係,一個忙於烏克蘭問題的俄國,對中國在中亞發展「一帶一路」更是至關重要。

台灣有著全球稀缺的半導體科技與資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成為國際體系主要強國的利益攸關者,值得深思。

文/卓伯源(大葉大學榮譽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