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曾以寧高雄15日電)中山大學海科院長洪慶章與其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表示,在模擬海洋酸化的水池中,草蝦死亡率顯著高於正常海水,且經盲測發現草蝦口味也受影響,麩胺酸等胺基酸含量也較低。
國立中山大學今天舉行記者會發表研究成果,海洋科學院院長暨海洋科學系教授洪慶章表示,在酸性海水下生活4週的草蝦,不論外觀、口感、味道甚至胺基酸組成,都比在正常海水下生長的草蝦遜色,研究成果獲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刊登。
洪慶章說,草蝦是台灣重要的養殖物種、造外匯的明星之一,大草蝦更是喜宴及春節必備海鮮。但根據氣候變遷委員會估計,以現在全球碳排量,每年約有80到100億噸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海水中,導致海水酸化,至21世紀末,海水平均酸鹼值大約會從目前的PH值8.1下降至7.7,屆時恐影響草蝦養殖。
研究團隊解釋實驗設計,讓大草蝦在戶外健康生長一段時間後,移至可控環境中,分別飼養在pH8.0的正常海水,及暴露於二氧化碳濃度高、pH值僅7.5的海水中,監測草蝦存活率、胺基酸組成及蝦殼厚度變化;經4週養殖後,再邀請喜愛吃蝦、懂得品蝦民眾,以盲測方式評鑑兩組草蝦口味。
研究團隊發現,兩組草蝦經40名評鑑人員針對外觀、色澤、口感、和酸、甜、苦、辣等不同口味評分,生活在正常海水中的大草蝦整體表現較高。研究團隊也發現,正常海水養殖草蝦的胺基酸含量,比酸化海水養殖高13%,其中以天門冬胺酸和麩安酸差異最多,導致蝦子鮮甜度不同。
洪慶章也說,台灣目前草蝦養殖地區海洋酸鹼值大約還維持在8.0到8.1,尚未受到影響,但沿岸地區受海水酸化影響較多,因此還需持續研究。參與這項研究人員還包括博士生謝學函與海洋科學系助理教授黃蔚人、副教授慕樂凡(Francois Lucien Leon Muller)、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教授Mark Benfield及斯里蘭卡研究生Veran與Sanjaya。(編輯:孫承武)1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