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新住民帶來的文化逐漸被國人所認識,新住民與客家文化除有深厚淵源外,同時也是許多台灣客家庄社區發展的主力。然而,台灣社會對新住民,特別是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仍有許多刻板印象。臺師大楊聰榮教授強調,對新住民政策要從文化融合,而非教育管理角度出發,新住民才能為客家文化帶來新的發展能量。
今(29日)行政院客委會、臺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及新北市文化基金會舉辦「海外客僑與新住民的文化融合講座」,邀請臺師大楊聰榮教授分享海內外客家文化的交融,並由天臺樓客家文化中心莊臺芳老師帶參與的泰國、越南新移民及台灣民眾,一同體驗客家傳統「茶飲」的藝術。
楊聰榮指出,現代社會有許多是同一個人、同一個家庭匯聚兩種不同文化的特色,但在台灣社會,多元文化的身份不常被提起。事實上,前總統李登輝與現任總統蔡英文都是被閩南化的客家人,由此可知雙元的身份其實隨處可見。例如台灣最早的原民文化也在日常生活呈現,像「凱達格蘭大道」、台北捷運的「箕哩岸」站和台鐵的「太魯閣」、「普悠瑪」號等。
楊聰榮表示,客家族群在全球開枝散葉,保守估計至少有六千多萬客家人口,包含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南洋各國,再隨著婚配、就學、就業因素走進台灣社會成為新移民。有些新住民在其母國就有「客家」血統,並與當地社會融合為新的文化樣貌,最為人熟知的是星、馬一帶的「峇峇娘惹」。而目前在台灣新住民除中港澳門之外人數最多的越南新住民,也有客家文化的淵源。參與講座的越南新住民就是來自越南同奈省的客家後裔。
面對客家庄人口老化及年輕人外流的現況,許多結婚在客庄落地生根的新住民慢慢成為社區發展的主力。但楊聰榮強調,必須從文化融合的角度才能實現雙元文化的加乘效果,為客家族群帶來新的發展能量。
客家擂茶文化中心莊臺芳老師教導大家製作客家擂茶,莊老師表示,擂茶其實是客家人的逃難餐,也是早年客家人的主食,是生活文化中不可磨滅的記憶。一個擂缽、一根擂棍,還有香氣四溢的粢(ㄗ)粑(ㄅㄚ)與米香,大家一起輪流擂茶,既是玩樂、也是增進感情的方式,做好後一起享用,更添溫馨氣氛,透過這場活動,讓民眾進一步認識這獨特的客家茶飲文化。
行政院客委會、臺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及新北市文化基金會11月29日舉辦「海外客僑與新住民的文化融合講座」 圖:社團法人台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