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上癮,多數人想法都是負面的,但事實上「上癮」為某些物質與大腦互動後的結果。國民健康署教育部與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三方合作舉辦「上癮的科學特展」,展期自即日起至明年5月,以科學客觀角度,呈現上癮的各個面相,以此宣導希冀達到預防民眾上癮行為的效果。

專家研究指出,不管是咖啡、巧克力、睡前小酌的威士忌……這些成癮物質在人們周遭非常容易取得,多數被認為是生活小確幸的東西,也有可能因為上癮讓人失控。國健署表示,成癮容易讓人聯想到酗酒、吸毒等負面行為。儘管成癮行為的研究從1930年代就開始了,但多數人仍普遍認為「成癮的人是在道德上有缺陷的」、「對物質上癮是生而為人行為上的失敗,而非健康問題」;因此,人們面對成癮相關議題,重視懲罰,而非預防與治療。

但「成癮」和大腦功能有非常大的關係,探索成癮必需從大腦著手:如成癮的關鍵、大腦與成癮物質如何交互作用、成癮物質如何影響人們等。國健署指出,藉由研究成癮物質與大腦的互動,科學家由此釐清大腦的機能。發現成癮物質確實會影響腦部的功能,效用會因每個人體質不同而有差異,包括藥物耐受不良或過敏等反應。而成癮物質的作用原理與所有的藥品相同,與進入人體後在作用位置達到的適當濃度有關。 

「上癮的科學」展覽,呈現關於上癮科學研究的各個面相,從了解大腦開始,撕開人們對「上癮」的標籤。該展覽分成4區,現場藉由互動遊戲、實體展品、精美圖片及解說文字,讓更多人可以認識成癮物質,並了解成癮物質影響大腦的機制,進一步對上癮有更多的認知。

「上癮的科學特展」自11月3日開展,展期至明(2021)年5月30日,有興趣的民眾可至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七樓東側展區(台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