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8月19日公布2019年台灣沿海塑膠微粒四季調查的成果,其發現,東北海域的塑膠微粒數量是最多的,此外季節也會影響到塑膠微粒的多寡,像是夏季的塑膠微粒就會比其他季節還要多,推測和養蚵產業與沿海漁業相關,而西南海域如安平新港及曾文溪出海口發泡塑膠更占90%以上。

黑潮海洋基金會表示,每年的3到6月是西南沿海浮筏式牡蠣養殖的收成季節,也是保麗龍浮具的汰換季節,西南沿海牡蠣收成估計需淘汰5萬個保麗龍浮具,如果沒有妥善的處理,可能會成為其他縣市的廢棄漁具及塑膠微粒污染。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温珮珍根據96個檢測數據結果指出,自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的調查期間,台灣東北及西南海域每個測點、每個季節皆發現塑膠微粒。

其中東北海域塑膠微粒數量遠高於西南海域,尤其在夏、秋兩季甚至可達20倍之差距。其中,在基隆及東北角的檢測點,夏季時每立方公尺海水中就有約 25 個塑膠微粒,若將水體換算成國際標準游泳池大小,則相當於有5萬多顆塑膠微粒散佈於其中。

温珮珍說,夏季是海洋塑膠微粒量最多的季節,主要來源為保麗龍的發泡塑膠微粒,含量明顯高於其他季節2至8倍;西南海域如安平新港及曾文溪出海口,夏季時塑膠微粒數量偏高,發泡塑膠占90%以上。

除了夏季以外,其他季節的硬塑膠占比最高,黑潮海洋基金會指出,硬塑膠來源廣泛,包含生活中各式器具、交通工具、電子產品以及大量的一次性外帶容器,可能因為人為蓄意丟棄或處置不當,經由排水管、下水道、河川逕流等流入海洋,再因長期日晒、海浪拍打而逐漸裂解為現今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並進入食物鏈影響海洋生態及人體健康。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呼籲地方政府,積極落實廢棄保麗龍浮具的管理,如推廣使用套網包覆保麗龍浮具、對回收浮具給予回收獎金、開發新式浮具等政策確實執行,而不論是消費者或是企業,都應該減少使用塑膠,落實源頭減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