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日漸白熱化,現任總統川普在共和黨內定於一尊,尤其他從彈劾案脫困之後士氣大振,民調也回穩,接近五成支持度,早已迫不急待要展開大選選戰。反觀在野的民主黨仍糾結於黨內總統初選,沒有明確占有優勢的領先者。如果從現在到11月初沒有意外發生,擁有現任優勢川普連任機會頗高,這也為全球政經體系帶來無法預測的變化。
2月中旬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年度安全對話論壇上,歐盟主要國家就展現出如此複雜的憂慮與矛盾。一方面多數與會的政府官員和外交事務專家咸認川普連任可能性極高,另一方面受到川普在第一任內諸多對外政策的爭議影響,歐洲國家更擔心第二任川普政府可能讓美國與歐洲漸行漸遠。
自從川普上任以來,他的諸多言行都讓歐洲國家摸不著頭緒,包括美國退出巴黎氣候變遷協議、川普質疑「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只想依賴美國保護,不願分擔經費,川普要求北約成員必須提高國防預算,多數北歐與中、東歐國家乖乖配合,但川普顯然對其他歐洲大國不滿意。此外,川普力主公平與互惠的貿易政策也讓歐盟頭痛不已,更遑論美國與歐洲主要國家在包括伊朗與是否抵制中國科技巨擘華為公司等議題上,也出現嚴重分歧與矛盾。這股挫折感伴隨川普連任可能性增高,也出現更多有關歐洲應該自力更生、尋求「戰略自主」的呼聲。
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德國總統史坦邁爾就對美國不假辭色,批評美國當前政府拒絕國際社群、對盟國不友善的想法。法國總統馬克宏也重申「西方陣營正逐漸變弱,歐洲國家需要一個沒有美國的獨立歐洲戰略的論調」。面對德國總理梅克爾影響力日衰,年輕氣盛的馬克宏急欲取而代之,但他先前提出有關建立「歐洲軍隊」的構想,也被其他歐盟大國嗤之以鼻。這也反映出一個事實,那就是現階段的歐盟欠缺實質、可孚眾望的領袖。
歐洲國家主流思維是,若是川普連任,氣燄更高,更不會相信盟邦,也會極力追求「美國優先」政策。屆時歐洲與美國的信任關係勢必更加腐蝕,給予俄羅斯和中國可乘之機。歐洲若是沒有足夠份量的領導人與之抗衡,或無法凝聚歐盟團結,可能陷歐洲於更形分裂與危險之境。
同時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的美國國務卿龐培歐則是極力淡化歐盟各國對美國的敵意。他力主「西方陣營正在勝出」,有關「跨大西洋聯盟正在式微」之詞是誇大不實的說法。龐培歐此言意味華府否認有關「美國正從全球退出」的說法,再次強調川普政府願與歐洲盟邦合作的意願。但顯然如此的保證無法讓歐盟主要國家在特定議題上與華府站在同一陣營。
是否抵制華為正是這股國際現實角力下的產物。儘管美國多次強調華為是中國政府補助成立、透過科技竊取各國企業與政府機密的公司,對各國國家安全造成重挑戰,因此要求歐盟與美國合作,共同抵制華為在5G市場上的布建。但即使華府祭出不惜中斷美國與歐盟主要國家的情報資訊交換合作,包括英國、德國與法國等大國都拒絕配合美國,仍然堅持在其管控範圍之內,允許華為的商業行為。
歐洲大國之所以無法拒絕華為,各有其內部考量。以德國為例,儘管情治系統建議德國應該配合美國,但總理梅克爾考量的是中國的出口市場,以及諸多德國汽車大廠在中國的利益。「脫歐」成功的英國首相強生也力主不抵制華為,不惜被川普取消訪美行程。德、英加上法國這歐洲三強,在華為一事上都不買美國的帳,讓川普顏面盡失,背後也與川普的行事風格有關。
更實際的原因是,即使歐洲配合美國共同抵制華為,但5G基礎建設的替代公司為何?包括諾基亞、易利信甚至三星等企業的價格較華為高是不爭的事實,許多歐洲國家的3G和4G基礎建設就是由華為建立,若更換系統也所費不貲,同時還有系統整合的困難。
美國與歐洲的關係何去何從?川普連任後會漸行漸遠、還是有所改善?歐洲如果不選美國這一邊,還能選中國或俄國嗎?歐盟真的能夠自力自強、出現新的領導結構來強化團結嗎?這些都是未來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