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本週在美國華府與紐約參訪,出席年度「國家祈禱早餐會」,並發表簡短演說,彰顯台灣民主與自由價值,並於拜會參眾兩院友台國會議員時,感謝他們長期支持台灣參與包括國際衛生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

從台美關係的歷史脈略來看,這是1979年斷交之後,台灣最高層級政治人物踏上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的首例。儘管賴清德尚未正式就任,不具正式副總統身份,但美國川普政府願意放行,背後代表著台美雙方政府之間的信任與良好默契。

現行台美之間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台灣有六位高層官員不能踏進華府,包括民選的總統、副總統、行政院正、副院長,以及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賴清德還不是正式的台灣副總統,在美國給予「綠燈」通行的情況下,的確創造出外交突破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政府和賴清德都極力淡化這趟出訪的政治和外交意涵,再三強調這是私人訪問,而且是由民間團體在數個月前就向賴清德發出邀請。從賴清德曝光的行程來看,的確也有台灣宗教界人士與台美人社團主導,外交部駐美代表處僅是居間配合。無論是否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將這項具有高度政治意義的訪問,包裝成民間、私人性質的出席活動,本身就傳達著正面的外交訊息。

幾個關鍵性因素促成賴清德在這個敏感的時機點訪問華府。一是現階段的美中關係。華府和北京雖然於上個月中旬簽署所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充其量就是達到貿易休兵的效果而已,不代表美、中兩強權力角力戰的中止。川普要的是北京承諾未來兩年內對美採購總值200億美元的商品,包括攸關川普競選連任選票的農產品。無論北京能否實現,川普早已開始向選民「宣稱勝利」。

也由於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的抗衡戰略,台灣成為華府不可或缺的戰略資產。過去近四年來,蔡英文政府在處理兩岸關係上的自制與理性、不挑釁,深獲美方信任,華府也回報包括通過「台灣旅行法」與「國防授權法」等有助增進台美關係的法案,台灣更占據美國「印度太平洋戰略」中最重要的戰略版圖。一月蔡英文順利連任,民進黨也在國會繼續維持過半席次,政策的延續性更令華府和國際主流社會放心。賴清德於民進黨勝選後,以尚未就任副總統的個人身份訪美,華府也欣然歡迎,證明蔡政府在時機拿捏上的成功。

其次,近年來中國在全球擴張政治與軍事力量的態勢過於張揚,「一帶一路」計劃也引發更多有關滋養貪腐、欠缺透明,以及「債務陷阱」的批評。再加上北京處理新疆維吾爾吾族回教徒與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爭議,以及台灣蔡英文連任等等事件,都讓全球對於中國警戒提升,也愈發重視台灣的角色。農曆年前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迅速擴大漫延,如今中國已有三十多個城市宣布「封城」。除了在中國出現四百多例死亡,武漢肺炎也在全球造成確診病例,引發國際恐慌,各國紛紛撤僑。

與中國距離最近、人與人交流最密切的台灣,在蔡政府的努力下,成功防堵境外疫情造成社區感染,迄今只有十一個確診病例,已屬不易。台灣也運用這次的武漢肺炎事件,再次向國際發聲,爭取出席五月「世界衛生大會」的機會。此時賴清德有機會親自向美國政界人士表達此一訴求,更具國際宣傳效果。即使北京國台辦依然照本宣科地針對賴清德訪問華府一事,發表措詞嚴厲的聲明,但中國自顧不暇,國際形象惡化,根本起不了作用。

最後,這次賴清德與蔡政府用低調、不張揚的作法運作台灣準副總統踏上華府,打破過去的禁忌。在台美關係進入史無前例良好的氛圍中,的確創造出許多未來的可能性。重點在於台灣不需要過於急躁或是見獵心喜,而是應該按步就班,讓台美之間不必要的高層互訪限制能夠逐步鬆綁,達成水到渠成的目標。

賴清德訪美的意義,就在於過去四年來台美共同努力打造堅實的信任基礎,美中權力競逐與蔡英文的連任讓華府更加重視台灣的戰略優勢,加上蔡政府與賴清德不貪功、低調配合華府的作為,才造就這趟台灣最高層領導人踏上華府的歷史。這份得之不易的成果,值得台美雙方珍惜,並作為未來進一步提升與正常化雙邊關係的基石。

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5日拜會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芮胥(Jim Risch)、民主黨首席議員孟南德茲(Robert Menedez),以及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Cory Gardner)。   圖:翻攝自賴清德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