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適婚年齡後,這幾年常接到過去同學或現在同事們的「紅色炸彈」,感到幸福之餘,和身邊的同志朋友討論要包多少時常會得到「包出去無法回收」的答案,這時大家都會回應:「過幾年就換你炸我們啦!」,在106年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公布後至今快2年的時間,這樣的願景似乎就快要實現了,於是前一陣子碰到和另一半穩定交往許久的同志友人,就跟對方說:「不錯唷,差不多可以跟他討論婚期了齁?」,友人聽到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回應我:「唉-要心煩的事還有很多呢!」。

細問之下,朋友提到了許多未來規劃的事情,有無出櫃當然有影響,但即便是已經出櫃的同志伴侶,在面對像是籌備婚禮、共同置產等等的事項,都還是常會因為社會對同志族群的刻板印象,造成家人擔憂關係不長久、希望不要太張揚等等的因素而要更動計畫;這位友人說:「更何況最近一直聽到其中一個新提出的專法,裡面說只要有三等親內的血親認定我們的關係是假結合的話就可以申請結合不成立,搞得大家人心惶惶的……」;以往碰過許多正在準備結婚的情侶,過程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因兩家人各自想法差異所造成的阻礙,但似乎對同志伴侶來說,又多了社會文化形塑的環境壓力源。

好奇地問了這位友人他另一半的看法,友人坦承一開始其實有很多的擔憂都自己放在心上,一部份不太想要讓兩個人都陷入焦慮,另一部份他其實也害怕很多事情跟對方產生歧見,或是對方沒辦法接住他的情緒。這樣的做法當然讓這個朋友避開了許多要磨合、溝通的場景,但過程中也慢慢地開始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孤獨」和「無助」,就像是「打一場超級瑪利歐的遊戲,卻始終只有瑪利歐在場上打怪,路易吉一直只有頭像顯現在遊戲畫面的一角」。

後來朋友某天晚上終於和另一半提到了他這段時間的想法和感覺,男友聽完後愣了一下,先讓朋友知道「他覺得有點難過,為什麼另一半會害怕把自己的感受講出來」,但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在過程中似乎也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讓另一半知道」,於是當天他們核對了對彼此、對未來要經營長久關係的看法,當然還是有意見不合之處,但同時也釐清了很多和自己想像不同的地方,讓心緒穩定了不少。

促進親密關係深化的5A

當親密關係走到相對穩定的階段,我們對另一半雖然有較多的了解,卻也很容易受過往經驗的影響,將一些自己對關係的擔憂或期待投射在對方身上(諸如:『這件事他一定會生氣』、『我想他應該要這樣做』等等),於是也就依循著相同的「把戲」(相處模式,像是:隱瞞、說謊、情緒勒索……)和對方互動。這樣的互動方式,很容易變成一種「物化」(沒有把對方當成一個會隨情境變動的人,而是自己想像中不會變化的物體),也逐漸造成了親密關係的疏離;也因此,在關係中,「覺察 (awareness)」、「承認 (acknowledgement)」、「接納 (acceptance)」、「行動 (action)」和「欣賞 (appreciation)」這5A是很重要的 (McKeen & Wong, 2013),以下分項做解釋-

1. 覺察-對自己和另一半互動時的行為、背後的想法和感受,以及是否受到過去經驗影響都有更敏銳的觀察和覺知。

2. 承認-向另一半承認自己有這樣的想法和感受。

3. 接納-接納自己也接納另一半會有這樣(在關係中使用把戲)的時刻。

4. 行動-和把戲不同的行為,和另一半去核對、去討論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5. 欣賞-欣賞自己和另一半在這次的經驗中做出和以往不一樣的嘗試。

以我這位朋友的例子來說,他在煩惱未來的這段時間覺察到自己正在用隱瞞來迴避跟男友可能理念不合、擔憂男友無法接住自己的場面;他向男友承認了自己的想法和感覺,雙方也在這樣的過程中都接納了彼此在關係裡都有這個情形;接著他們開誠佈公地把真實的想法、感覺去做核對與討論,這是個行動;最後彼此也肯定並欣賞了這次的嘗試。

無論是異性戀或同志伴侶,對於未來都還有許許多多的考驗,但藉由在關係中的分享與核對,彼此尊重差異並對共有的關係負責,我們也得以一次次對自己和伴侶有更深的認識。

文:趙奕霽臨床心理師/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圖 : 趙奕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