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常常在跟孩子進行遊戲的時候,我都會感受到衝擊與反省,也會讓我反思我們的教育到底在教給孩子們些什麼。

雖然我大多會準備一些方向,但很多時候我還是選擇跟著孩子們走。即使如此,有時候他們還是會做出出乎我意料的舉動、挑戰我預設的疆界,然後我就必須不斷思考那個界線是一定得遵守的,還是文化孕育下的「習慣」使然。

同樣的,在我的觀察中也發現,有許許多多的父母陪孩子「玩」的時候,都不斷的在為遊戲「立界線」。「不可以全部灑出來」、「你要一次玩一個」、「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可是到底有多少是必須遵守的,有多少是父母自己習慣的模式呢?

有一次,我準備了許多孩子們愛的鬥片讓他們自由挑選,但這次他們卻不是拿來在桌子互鬥,而是在空間裡亂灑。當下我也覺得「這樣亂丟怎麼行」,可是很快的另一個想法提醒我,「這樣丟哪裡不行?」,於是我就選擇靜靜觀察,看看孩子們會讓遊戲如何發展。

孩子把鬥片全灑到地上後,開始用腳把鬥片到處亂踢,漸漸的,整個地板平均散布著五顏六色的鬥片。我放下了原本的眼光,看見孩子們開始停下、看著地板,帶著滿臉笑容,「哇,這樣地板變得好漂亮喔!」「對啊!」當孩子這樣回應時,我就知道自己跟孩子的頻道接上線了。

「其實有些美,是必須放下框架、放下堅持才看得到的」。

我一直認為遊戲是孩子天真、創造力的展現,可是似乎在我們的教育及習慣中,遊戲還是常常被限制、只能往某個方向去,但這樣我們是不是默默地在限縮孩子的創造力跟想像空間呢?遊戲不是本來就應該在安全的底線內天馬行空嗎?所以或許我們都可以問問自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給孩子的氛圍,是這個世界充滿「規矩」,還是充滿「可能」?

我私自覺得在現代社會中要懷抱夢想,是需要一些勇氣的,盼望我們可以一起,將勇氣從小灌溉給孩子,將夢想,設為可能。

作者:余勝皓/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余勝皓臨床心理師   圖:余勝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