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貿易大戰開打至今,有關誰贏誰輸的論辯也各有不同解讀的角度。但最起碼必須從幾個環節切入,才能有較清楚的輪廓。一是時機點,二是川普習近平兩人各自的籌碼,包括國內實力與外部支持,三才是貿易戰的內容。前兩項要素又佔據更關鍵的地位。

先談時機。川普陣營自認現在是啟動對中國貿易大戰的最好時間點。事實上早自柯林頓、小布希到歐巴馬,美國不分黨派與企業不斷抱怨中國對美貿易不公平,尤其是強迫美國企業技術移轉、補助中國企業,以及竊取智慧財產權。這幾任美國總統都曾對北京施壓,但都沒有人像川普如此採取具體的施壓手段。因此儘管現階段華府主流仍然厭惡川普的個人領導風格,也憂慮貿易戰會是雙輸局面。但對於他能夠讓中國疲於奔命、甚至窘態百現,咸認替美國出了一口氣。

白宮也有自信現在是策動對北京攻勢的最好時機。一來美國經濟強韌,失業率是18年來最低,川普又成功推動稅改。即使北京刻意報復支持川普與共和黨的農業州,川普政府也提出補貼作為補償。再加上川普成功完成與韓國、墨西哥、加拿大等國自由貿易協議的再談判,就算內容變動並不如外界期待的大,但已足以被川普拿來用於選舉訴求。川普接著還要與歐盟、日本進行貿易談判,先前美國也在聯合國與日本、歐洲聯盟簽署貿易聯合聲明,點名關切非市場導向的經濟政策與作為,更譴責違反智慧財產權的行為。雖然未指名道姓提到中國,但三方皆強調將針對「第三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採取共同行動。美國結盟其他國家的手段固然強勢而難看,但至少成功形塑「拉幫結派」的印象,也讓中國的處境更為孤立。

反觀中國經濟成長趨緩、赤字危機加深、人民幣持續貶值、房地產與金融市場面臨泡沫化危機,年初習近平修憲取消任期制後引發內部不滿,批評聲浪漸高。即使中國仍然是威權體制,習近平也加強國內「維穩」掌控,川、習兩人在內部實力上,明顯出現差距。北京可能寄希望於共和黨在11月國會期中選舉大敗,失掉眾議院,減少川普的籌碼,但這可能低估川普的決心。

川普政府的計算是,用成功與他國重啟貿易協商的結果為基礎,強化結盟的效應,再配合一連串向中國輸美產品加徵關稅的措施,一步步增加對北京的壓力,製造在中國的外商撤離在中國的投資,甚而阻撓「2025中國製造」計劃的時程,將可以有效壓抑中國崛起的野心與行動。

但習近平方面似乎也從一開始低估川普,導致因應作為有點進退失據,到現在也逐漸站穩步伐,重新思考新的戰略。首先為了確保內部反彈不致升高,北京開始淡化貿易戰的效應,也降低與美方對話的談判代表位階,更透過企業和媒體放出貿易戰是長久戰役的訊息。

中方更寄望於兩個事實。一是共和黨在期中選舉大敗,川普國內支持度降低。二是在中國的美商不願配合川普在華府與北京之間選邊。例如中國政府與國企可以主導進口,干預美國輸美產品,甚至如果真的撕破臉,還可發動民族主義來抵制美國貨品。甚且川普拿關稅對付的大多數中國輸美產品,並非由中國製造或銷售,而是由台灣、南韓及美國公司製造或銷售。而且縱使川普用蠻力與韓、墨、加談成「看似更公平」的協議,也對歐盟、日本磨刀霍霍,北京自認仍然可以利用多數國家對川普的反感,來離間美國與其盟邦的關係。

換言之,中國先以維持內部穩定優先,再拉長戰線來與川普周旋。川普少則當一任總統,即使連任後可能因為個人問題跛腳,屆時雙方的優劣態勢互換,川普總會讓步。

只不過北京忽略的另一項重要因素,就是川普政府鎖定的不僅是貿易戰場,而是藉由貿易戰來擴大對中國崛起的全面性制衡,尤其是軍事安全層面。川普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南海議題。前幾天美國軍艦刻意駛近中國占領的南海島礁12海哩,進行「自由航行」任務,卻險些與中國海軍發生近距離的衝突。對此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取消原訂的訪中行程,北京也取消原訂的美中安全對話機制。兩國的衝突已經從貿易擴大到安全的戰場。

如果再回溯去年12月川普政府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將中國定義為美國的「戰略競爭者」。今年美國國防部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也清楚視中國為美國的安全威脅。由此可見川普政府對中國的全面性圍堵,並非僅著眼在單一的經貿領域,而是包涵軍事、安全、外交與全球領導力的競逐。習近平積極追逐其「中國夢」與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全力推動「一帶一路」的戰略議程,完全跳脫過去胡錦濤時代的韜光養晦,已經對華府構成明顯而立即的挑戰。

如此對中國崛起與挑戰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認知,在華府已經成為跨黨派的「中國共識」。就算川普不當總統,下一任的美國總統大抵也會維持此一對中戰略,最多只是執行手段的差異而已。以現階段美中兩國在軍力、經濟、能源以及全球影響力的差距來看,即使北京有意延長賽局,恐怕也很難有贏面。

這場美中貿易戰比的不只是氣長、還有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