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放軍近一、兩年來多次穿越臺灣南北部巴士海峽、宮古水道周邊海、空域帶東中國海長航演訓,包括遼寧號航空母艦對臺灣的繞島巡航也持續增加。前美軍太平洋司令丹尼斯·布萊爾上將(Admiral Dennis Blair)表示,這是中國利用和平時期對臺灣的恫嚇,臺灣應該利用機會對遼寧號進行模擬攻擊,藉此提升自己的戰備能力,為自己的主權與獨立提供最終的保障。

布萊爾認為,中國和平時期在臺灣及日本週邊的軍事活動是「砲艦外交」(gunboat diplomacy),目的是要恐嚇並且不戰而屈人之兵,因此他建議臺灣軍方利用未來遼寧號在臺灣周邊繞島巡航的機會對它進行模擬攻擊,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戰備能力,另一方面也證明現實上遼寧號在戰爭狀況下是脆弱的。

現正最夯:低壓帶持續影響台灣至下週!颱風「范斯高」本週可恐生成不排除雙颱

美國之音(VOA)今(28)日報導,目前擔任美國笹川和平基金會(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 USA)主席的布萊爾,上星期在該基金會網站上發表文章說,日本和臺灣對出現在自己周邊海域、空域的中國軍機軍艦進行攔截跟蹤,看起來是以合理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領土主權,不過這種任務實際上是在耗損自己的軍力,「對戰時的作戰技巧沒有訓練價值」。

布萊爾說,中國空軍、海軍增加了在臺灣和日本週邊國際海域、專屬經濟區、防空識別區、連線海域或甚至領海、領空的活動,這些活動被日本和臺灣視為一種威脅,因此每一次都會引來日本、臺灣軍方攔截、跟蹤或伴飛的應對舉措。

不過他認為,日本和臺灣軍方的反應模式對中國來說「反而具有情報作用」,讓解放軍「對日本和臺灣的偵查與反應能力有更深刻的理解」,為解放軍未來作戰行動帶來優勢,同時也在自己有限的軍事開支上造成排擠效應,擠壓了原本可能用於戰時所需的武器或訓練。

換句話說,日本和臺灣的「完全攔截」政策,「正在減低衝突時用以防衛自己領土的戰備能力,也降低了對中國軍事侵略的威懾」。

布萊爾建議,首先,臺灣和日本必須決定他們的海軍和空軍要花費多少預算在攔截及跟蹤任務,以及多少預算將用於戰時任務的訓練,雖然沒有一個正確的比例,但前者應該儘量只佔訓練預算的一小部分,例如10%左右。

其次,布萊爾說,臺灣和日本在做軍事採購的決定時應該排除攔截與跟蹤任務,因為船艦、飛機和其他武器的採購應該以戰時的作用來衡量,而不是和平時期的活動。日本與臺灣需要將戰機與水面戰艦用於作戰,而不是將原來已經稀少的資源用於攔截及跟蹤任務。

第三,他說,日本和臺灣應該為攔截與跟蹤建立新的政策,在這些新概念下,日本與臺灣不必對中國軍機軍艦每次接近他們的水域時自動做出攔截與跟蹤行動,而是「有選擇性且難以預測」,不揭露自己具備的全部能力但卻足以展現他們在緊密跟蹤中國的活動,而且只要他們願意即可做出攔截。

最後,布萊爾的建議是,日本和臺灣防務領導者應該教育他們的民眾關於這些新政策的內容以及和平時期與衝突時期的軍事活動有何區別。舉例而言,民眾必須瞭解,依據國際法,包括中國在內,所有國家的飛機船隻在和平時期都有權利在國際海域自由航行,同樣的道理,他們也必須知道,日本和臺灣的飛機船隻也有權利在距離中國海岸12海里外的國際海域空域自由航行。

報導指出,布萊爾說,為強調這一點,「日本和臺灣有時候應該派他們一部分的船隻和飛機到接近中國的國際海域」,中國也會做出攔截與跟蹤行動以作為反應,正如美國飛機與船艦在中國附近活動時他們的反應一般,而且他們還會對日本及臺灣的行動做出公開譴責,指稱這種行為「具有敵意及威脅性」。

布萊爾提到,人們必須理解的是,一些國家的飛機與船隻有在和平時期可以在某些地區活動,但在戰爭時期這麼做是不可能的,為了讓民眾知道這一點,日本和臺灣軍方可以利用中國在他們周邊海域活動的機會,訓練自己的作戰技巧,並且教育民眾,只有戰時軍事能力才能擊敗中國的侵略性,為自己的主權與獨立提供最終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