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場到餐桌,如何能達到「零廚餘、零汙染」的效果? 教育部今 (28) 日舉辦教師研討活動,希望能藉由運用「黑水虻」養殖及校內資源循環再利用來降低廚餘的汙染。

教育部國教署推動學校午餐專案辦公室,為提升學校午餐永續教育,與中華民國農業教育學會合作,於今(28)日辦理107年全國國中小教師「零廚餘、零汙染」研習活動,活動中以「學校午餐剩食問題處理」為主軸,教導如何運用「黑水虻」養殖及校內資源循環再利用。本次活動主要對象為午餐執行秘書及教師,活動報名及反應熱烈,學員均表示希望藉此研習活動所學技能,帶回學校教導學童並實作,藉以實現學校午餐從餐桌到農場零廚餘、零汙染的目標。

國教署推動學校午餐專案辦公室計畫主持人盛中德教授表示,為提昇學校午餐運作與管理制度,以學校午餐零廚餘、零汙染為目標,日前除委請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辦理「新式學校午餐製作研習」,透過學校午餐廚工媽媽(爸爸)烹飪技巧精進及口感提昇,減少學校午餐剩食;另就學校午餐剩食處理問題,規劃系列研習活動,此次特別安排中華民國農業教育學會陳世雄理事長擔任主講人,教導與會午餐執行秘書及教師將廚餘化為資源。

陳世雄理事長表示,要減少午餐廚餘,除提升廚工烹飪技巧使學校午餐更美味外,讓學校午餐執行秘書及教師了解循環經濟與食農教育、廚餘救星黑水虻養殖等課程,由剩食處理達零廚餘、零污染亦是一種方法。此次活動於彰化City Bear農場辦理,特別實作示範「廚餘救星-黑水虻」養殖,鼓勵學校養殖黑水虻,以學校午餐剩食作為黑水虻幼蟲之食物,不僅減少學校午餐剩食處理問題,進而推動學校午餐剩食轉化為有機肥,使資源充分循環再利用。活動過程中,參與的老師反應熱絡,皆期望能舉辦這類實作活動,並將方法帶回學校實踐,為下一代建立更好的生活環境。

教育部國教署持續透過推動學校午餐專案辦公室,持續提升學校午餐品質,從第一線工作人員開始往前邁進,扎根健康飲食教育,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並以長遠增進國人健康為目標,同時提升學校午餐的教育內涵,並強化推動學校午餐工作的社會責任。

達人現場教學如何利用「黑水虻」養殖及校內資源循環再利用。   圖 : 教育部國教署/提供

國教署利用假日辦講習。   圖 : 教育部國教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