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陳芳明:《福爾摩沙三族記》是一部多元史觀的小說,但又可以當做歷史作品來閱讀。 作者陳耀昌自己則說:《福爾摩沙三族記》或許才是我對母親台灣的最大回報。這本書,如果沒有我的成長背景──出身府城老街、與陳德聚堂的淵源,也夠LKK,還來得及浸潤於台南的古蹟氛圍與寺廟文化;又正好身為醫師,懂得一些DNA及疾病鑑別診斷知識──其他人不見得寫得出來。 陳耀昌醫師這本巨著,之前曾在新頭殼〈開講無疆界〉欄目中刊載,新頭殼這次重新編排以系列推出,以饗讀者。

一六五四年年底,大清順治十一年,大明永曆八年十一月,清廷試圖招降鄭成功為「海澄公」的協議,歷經一年多,終於正式破裂!

十七歲的大清皇帝愛新覺羅福臨降旨,任命他的族兄,鄭親王濟爾哈朗的世子,愛新覺羅濟度為定遠大將軍,統帥重兵,要剿平霸占漳泉,一隅用兵,已經頑抗清廷十年的逆賊鄭森。順治又一舉欽授了三位滿州重臣,多羅貝勒鑲紅旗滿州固山額真巴爾楚渾、固山貝子議政大臣鑲白旗滿州梅勒章京吳達海、兵部尚書正紅旗蒙古固山額真噶達渾為輔佐。這樣的大陣仗,前所未見!

這是順治皇帝親政之後,最重要的一次軍事任命。

他沒有用漢人降將吳三桂或尚可喜,而任命最親信的族兄濟度為主帥,顯示了他對「平定鄭逆」的高度重視。濟爾哈朗是先皇皇太極最親信的堂兄弟,順治未親政時和多爾袞齊名並列的攝政王。而濟度是鄭親王世子,自十六歲就追隨父親征戰,才二十二歲,就已英名遠播。順治皇帝同時降旨,申斥同安侯鄭芝龍未盡心力去招撫自己桀傲造反的兒子鄭森,派兵抄同安侯府。

同安侯一家,包括鄭芝龍本人,兒子鄭焱、鄭垚、鄭鑫,也就是曾由順治皇帝本人賜名世忠、世思、世蔭的鄭成功的三位弟弟等,全部下獄論處。只有幼弟鄭淼,雖然也由順治賜名世襲,但一向跟在鄭成功身旁,沒有降清。

濟度率三萬滿蒙騎兵,由北京出發,到了福州,加上一路上聚集的部隊,軍力接近二十萬人。

鄭成功嚴陣以待。他採用了新進策士,才二十三歲的參議陳永華的建議,選擇在海上迎戰,避免陸上迎敵。因為海戰才是鄭軍所長,陸戰則難敵滿蒙三萬鐵騎。為了營造海戰的條件,鄭成功壯士斷腕,棄安海,退守廈門。在過去和談的一、二年,鄭氏部隊頗有享受到故鄉的家園與天倫之樂。鄭成功為了以身作則,把父親鄭芝龍起已經經營二十六年的安海鄭氏府第一把火燒成灰燼,讓隨軍將士也心甘情願離開鄉閭家園。然後,又把依山險要之邑的惠安、漳州等城垣拆除,夷為平地,讓遠來的清兵在陸上無險可守。

年少氣盛的濟度,打造戰船百艘,招募水師數千,準備自泉州攻擊廈門的鄭成功水師。這是清廷第一次成立大規模的水師部隊。濟度重用了屢立軍功,已守住泉州府十年的韓尚亮為先鋒。清軍水師數千多為福建本地人,諳熟波濤,慣於帆桅,精於水戰。濟度和韓尚亮都信心滿滿,志在必得。

而鄭成功只剩下廈門、金門、銅山等島嶼。陸上的根據地則只有海澄。若敗,將不堪設想,幾乎是退無死守。

※※※※※※※※※※※※※※※※※※※※※※※※※※※※※※※

一六五六年六月十日,大明永曆十年,大清順治十三年,農曆四月十八日。

圍頭灣是自泉州灣出航到金廈海域的必經之地。

陳澤奉鄭成功命,率信武營及內司鎮左協王明等水師,共十四艘大帆船,在圍頭灣守株待兔,要伏擊清兵的船隊。

鄭成功另派了十二艘大船,在金門料羅灣隨時等候增援。

陳澤審度了地形海流,命王明率三艘大船在轉角處窺視來往船隻,其餘兵船則先隱匿在小港灣內。

鄭成功靠著鄭家遍佈各地的仁、義、禮、智、信的海五商及金、木、水、火、土的陸五商系統,情報工作一向做得很好。清兵水師聚集泉州港,本就不易隱匿,鄭成功先前埋伏的探子,一見有動靜,馬上回報,因此讓鄭成功得以及早佈局。

韓尚亮率領了五、六十艘兵船,趁夜航向金門料羅灣,自以為人不知鬼不覺。不料船隊到了圍頭,正要航向金門,突然右側砲聲隆隆,馬上有一艘兵船應聲起火沉沒,鄭軍的大砲船也隨之現身。想偷襲人反被偷襲,且見敵船高大,韓尚亮頓時心生怯意。六十艘小帆船,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竟在原地打轉。

鄭軍一夜等待,果然沒有落空,軍心大振。鄭軍船大,清軍船小,陳澤乘勝,命己方大船乘風勢及海流向清兵小船衝撞,並發砲轟擊。清兵陣勢大亂,有的著火,有的翻船,將士紛紛落水。

此時天已微亮,突然狂風大作,陰翳濛霧,視線模糊,巨浪洶湧。鄭軍占熟悉地勢之利,陳澤急命船艦退泊原來隱匿的港灣。而清兵船小,又無處可泊,想退回最近的深滬灣卻遙不可及。於是,有硬闖圍頭灣而被鄭軍活逮者,有被浪打而漂向青嶼、金門,登岸逃生乞降者,有被吹向外海而不知漂向何方者。

清軍幾乎全軍覆沒。兵船十艘被擒,三十餘艘焚燬,多艘被吹散漂流,逃回的不到十艘。連韓尚亮都溺斃殉職。濟度不得不承認水師終究非鄭成功敵手,黯然掩兵息鼓。

國姓爺大喜,論功行賞。陳澤獲首功之褒,授封為「護衛中鎮」。擊沉第一艘敵船的王明也獲拔擢升級。大挫敵軍,鄭軍一片喜悅。

卻不料,二個月後,一六五六年八月十一日,永曆十年,順治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禍起蕭牆,鎮守海澄的黃梧竟然叛變,獻城降清,清廷授以「海澄公」。而海澄城內有大量鄭軍的軍備物資,也都落入敵手,鄭成功大受打擊。

海澄本是陳澤家鄉。家鄉淪陷,讓他大為傷心。還好家人都已避居廈門。

海澄叛變是重大事件,連荷蘭人都在一個月後的九月十四日熱蘭遮城日誌上記上一筆:「因這城市的失去,很多人覺得,國姓爺將遭受韃靼人沈重的壓力,因為這個海澄一直是他的穀倉。結果如何,有待時間揭曉。」

第二年,陳澤與陳斌、甘煇合守羅星塔,又轉戰浪崎,真的是戎馬倥傯。這一年,鄭成功改「護衛中鎮」為「宣毅鎮」,於是「宣毅鎮陳澤」之名號,從此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