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3次締約國大會,目前正在德國波昂舉行。今天公布全球「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limate Performance Index),評估總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現況、趨勢及與增溫控制在攝氏兩度目標等差距。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出席這項會議並搶先拿到相關評估報告,其中台灣名列第54名,為全球倒數第7名。排名在台灣之後的是哈薩克、美國、澳洲、南韓、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由於蔡英文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台灣在「再生能源發展趨勢」評比項目中,是所有評估參數中排名第22名,算是屬於前面的名次,也是過去評估當中表現最佳的部分。

徐光蓉說,這項會議是從11月6日到17日,延續10年看守德國(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變遷行動聯盟(CAN-Europe)進行的全球主要排放國的「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limate Performance Index)在今(15)天公佈。評估對象是總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占全球9成以上的57國;評估重點有現況、趨勢及與增溫控制在攝氏兩度目標的差距, 對象包括「CO2排放量」, 「再生能源」與「能源使用」三項, 以及氣候變遷國內與國際政策等。其中8成的評估結果是根據最新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統計資料, 2成由各國學者專家、民間組織代表對能源與氣候變遷國內外政策的分析。過去一直都被列入的「能源效率」, 今年則換成「能源使用」。

她指出,從開始舉辦至今, 主辦單位認為沒有國家值得前3名, 所以排名順延3位。因為評估方式改變, 除了過去名列前茅的瑞典(第4名)之外, 立陶宛(第5名)與摩洛哥(第6名)首度進入前3名;有意思的是, 除了美國因為川普逆轉氣候變遷政策導致下跌外, 後段班成員改變有限;臺灣名列第54,與過去相較名次下滑兩名,(因為少了新加坡) 台灣排名從倒數第10名變成倒數第7名。在台灣之後的是哈薩克, 美國, 澳洲, 南韓, 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

徐光蓉表示,我們的鄰國日、韓也都落在表現最差的紅色警戒區;日本從去年倒數第2名(第60名)上升至第50名。南韓名次維持不變第58名。全球排放量最多的中國,排放量持續上升, 政策鼓勵風與太陽光電發展,或許因為今年評估刪除「能源效率」項目,名次由2015年46名,2016年47, 2017年第48名,今年躍升為第41名。

她說,台灣自2009年起整體排名是54 (2009),55 (2010, 52 (2011),49 (2012),52 (2013),52 (2014),54(2015),52(2016),52(2017)與 54(2018); 可以看出台灣在全球排名沒有多少改變, 顯示多年來雖有相關法案的設置, 執行成果有限。

徐光蓉說,這次台灣評比結果分析:在「再生能源發展趨勢」是所有評估參數中排名最前面的第22名,這也是過去評估中表現最佳部分。

在「國際氣候變遷政策」排名第27,顯示台灣相關法案的制定銜接國際趨勢。

在「國內氣候變遷政策」第52名 - 倒數第9;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管理辦法」, 由於目標過於寬鬆;相關政策雖有長期目標, 但缺乏達到這些目標的具體路徑。

至於表現最差兩項分別是「每人每年平均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及「每人每年平均能源使用」與「增溫不超過攝氏兩度」目標差距過大,分別為第58名(倒數第三)與第57名(倒數第四名)。

她說,由於台灣缺乏國際參與空間,一方面消極看待國際公約,另一方面又十分在意國際社會對台灣的觀感,每年一度的「氣候變遷表現指標」評比也受到不少關注。這當然也是主辦評估單位希望能藉此提昇民眾關心政府在氣候變遷問題的實際表現,對執政者造成壓力,引起改變。

過去多次「氣候變遷表現指標」年度評比所造成的關心,沒能轉化成行動。徐光蓉說,台灣多數人認知到氣候正在改變,但總認為這是件發生其他人身上,單純的環境保護議題。 上週,看守德國才公布「全球氣候風險評估」報告,去年的數度風災,讓台灣一舉躍升至2016年全球風險最高第七名。台灣不僅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要元兇,更隨時可能成為氣候變遷的受害者。

徐光蓉表示,希望控制在增溫低於攝氏1.5度的機會正快速流失,可以預見未來極端天氣會更頻繁更難預測,大幅改變物種分佈,重創社經活動。此時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面對「氣候變遷表現指標」的評估報告, 不應該只試圖辯解,更應設法動員整個社會,積極進行台灣的能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