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卡巴迪?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稱它「印度古老運動:卡巴迪」。對台灣人而言,簡單說,比較像「戰鬥版的老鷹捉小雞+搶國寶」。對台灣的四五年級生而言,搶國寶是孩童時,課後必玩的大地遊戲,完全不需要任何道具,不分男女,只要有四肢健全,或跑或閃或跳或拉或推,就可以玩得滿頭大汗的遊戲。

卡巴迪(KABADDI),這項運動需要有田徑的敏捷、短途衝刺跑,橄欖球的衝撞力道及下盤肌耐力、跆拳的手腿並用、柔道以及角力搏擊摔撲擒抱的技巧,還要有藍球的團隊合作的默契」,一個需要多重技巧的運動。卡巴迪為流行於南亞,在1998年正是成為亞運項目,台灣的卡巴迪(KABADDI)運動已發展近十年,在台北、新竹、台南和高雄等地,都有比賽隊伍成立。目前全國設有卡巴迪校隊的大專院校為北市體大、玄奘、亞洲大學、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國立嘉義大學、長榮大學。台灣2017年首次列入全運會比賽項目,縣市23共只有16隊出賽,實力也相當懸殊。

沈旭暉的國際運動評論的文章<卡巴迪作為「東方主義階級運動」中指出,據說,這運動源自四千年前的印度北部,原來只盛行於旁遮普邦(Punjab)一帶,「卡巴迪」就是旁遮普語,有一說 後來逐步傳播到今日印度全境,以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緬甸和伊朗等國。由於卡巴迪玩法簡單,無須任何成本和道具,在貧窮的南亞農村大受歡迎。雖然中國沒有什麼人玩卡巴迪,但是卡巴迪總會對在中國拓展這運動還是十分樂觀,原因就是中國的農村也很窮,相信這運動可以得到共鳴。作為全球成本最低的運動之一,卡巴迪登上大雅之堂,就成了一項「階級運動」,足以和馬術、高爾夫球一類需要裝備昂貴、往往由中東王室成員參加的貴族運動相對照。它們在亞運並存,就是亞洲兩極化的最好宣傳。假如卡巴迪被哪個主辦國取締了,南亞國家不一定認為是運動不夠普及,卻可能上綱上線為對貧民體育的歧視。2010年主辦卡巴迪世界盃的,正是旁遮普邦。

卡巴迪(KABADDI)的意思,有一說是閉氣,也一說是勇氣。

卡巴迪世界盃2004年在印度舉辦,1990年北京亞運會列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台灣中華隊於2010年廣州亞運也有派隊與賽。

卡巴迪賽事,分為上下半場,各20分鐘,7對7競技。雙方輪流攻守,像籃足球一樣,得分後,換另一隊進攻,最大的差異是,卡巴迪是以單人進攻、團體防守。攻擊手穿越過中線「得分線」,深入敵營,若對手在6員以上在場時,攻擊手只要在30秒內,一腳點入敵營的第二條線,並安全退,即得分,所以,攻擊手必需矯捷的彈簧腿,瞬間彈跳進出,若對手在六員以下,就必需踫觸到對手的身體任一部位,所以此時,假動作欺敵和回馬踢,常能出其不備而奏功得分,在攻擊時間30秒結束前,回到中線即得分。

防守者在攻擊者,回到中線前將他壓制,同樣能取得分數。但此時,反應敏捷或手長腳長的攻擊者,就算壓制了,只要能死命的摸到中線「攔截線」,不但瞬時起死迴,逆轉勝得分,同時並一KO,像導電一樣,觸及其身體的防守者,全部出局,遭到觸碰的防守成員及被壓制的攻擊手,必須出場,等待己方再KO一敵軍,才救回隊友一員回到場。

防守者三組兩兩牽手,一字弧形排列狀,團結包圍攻擊手,趁其腳點入第二條線要搶分時,捉其攻擊彈簧腳時,摔撲擒抱,集結群力壓制的攻擊手,使他出局。卡巴迪仰賴不止是攻擊手的出擊,更需要團隊合作與精確判斷,更需要須具備肌力和體質,對抗瞬間的激烈碰撞。

什麼是卡巴迪?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稱它「印度古老運動:卡巴迪」。對台灣人而言,簡單說,比較像「戰鬥版的老鷹捉小雞+搶國寶」。防守者三組兩兩牽手,一字弧形排列狀,團結包圍攻擊手,趁其腳點入第二條線要搶分時,捉其攻擊彈簧腳時,摔撲擒抱,集結群力壓制的攻擊手,使他出局。   圖:選手提供

什麼是卡巴迪?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稱它「印度古老運動:卡巴迪」。對台灣人而言,簡單說,比較像「戰鬥版的老鷹捉小雞+搶國寶」。防守者在攻擊者,回到中線前將他壓制,同樣能取得分數。但此時,反應敏捷或手長腳長的攻擊者,就算壓制了,只要能死命的摸到中線「攔截線」,不但瞬時起死迴,逆轉勝得分,同時並一KO,像導電一樣,觸及其身體的防守者,全部出局,   圖:陳奕/攝

什麼是卡巴迪?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稱它「印度古老運動:卡巴迪」。對台灣人而言,簡單說,比較像「戰鬥版的老鷹捉小雞+搶國寶」。   圖:陳奕/攝